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高度。当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时,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初等职业教育,并要求受教育人了解和掌握一线设备的基本操作。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先进设备及高新科技的运用,要求从业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与产业结构保持一致性,并满足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主要包括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不同层次。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质量方面难以适应当前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会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所淘汰,最终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无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调整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及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结构,才能满足新兴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科技实力转化为社会基本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我国职业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正由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能源消耗保持经济增长的粗放型产业结构向以科学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为主导的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变。新兴产业的发展会促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体系、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职业院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明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充分挖掘职业技术人才的创造潜力和动手能力,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我国政府正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持力度,这其中包括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激发社会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审慎发展技术本科等措施。然而,面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中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课程重复设置、生源层次不整齐、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未能有效连接,以致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队伍结构分布和整体规模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受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主要是针对重工业、手工制造业及基础金融服务等行业,而针对生物工程、绿色环保、新能源、高新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却相对缺乏。有些地方的职业院校甚至采用封闭式教育,断绝与外面所有信息的联系,缺乏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协调。这样一来,职业院校无法为产业升级培育技术人才,无法将学校的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在一起。
(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动态的平衡。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为实现地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地区将对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证,也为推动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对新兴产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职业院校也仅从单一方面来对教育体系进行构建,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难以构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已无法满足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势必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优化。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三大产业人才需求比例也在相应调整,即第一产业的人才需求正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正持续增加。可见,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的重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仍然在信息、教育、金融等传统热门专业进行大量招生,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改革的变化。加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基础教学设备的缺乏,造成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生物科学以及高端设备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相差甚远,这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以及社会就业岗位体系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区域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将区域性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首先,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基准。从长远角度来讲,高职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它应该是一个包括专科、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教育。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专科层次人才,其职业定位应该是从事技术应用与操作的高级技师,主要培养从事系统技术操作与应用的专业人才,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及本科职业教育层次应将职业定位为从事职业教育教学、高新科技成果、专利的设计及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工作,其人才培养对象为从事科技成果、专利、产品设计及应用等转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来讲,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资源、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向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我国不同区域所需的人才和社会岗位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教育体系。最后,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但却没有职业教育那样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更应坚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的“四步走”方针,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结构的设置应以“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特色与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引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人才、生物工程技术人才、绿色环保及新能源产业人才、高端装备设计制作产业人才及新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等。这些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极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与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人才。根据2013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的精神,针对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岗位需求为指导,培养其综合的职业素质。第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第三,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到既能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考核,也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岗位精神有一个比较好的评价。第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三级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市级、县级以及校级的三级管理体系,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根据2013年《探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地方经验交流材料,在对课程结构体系面向新兴产业的改革满意度调查中,有80%的在校生对面向新兴产业的课程有兴趣,接近90%的学生乐于此法;有91%的实习生可以胜任新的岗位,所学专业与岗位吻合度达到75%;此外,新兴产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超过90%。由此可见,适应新兴产业的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重新设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项目、基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社会实践。如下图所示,职业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教学应用过程、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过程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过程三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必须经过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实验教学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阶段、专业知识实习阶段、社会实践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从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理论知识,基于理论教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校内、校外各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过程,借助实践平台完成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整个环节中,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不同专业,在不同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实行弹性学制教学制度
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教学重点在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手工业不同,它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学校更应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鉴于新兴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职业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向学生提供弹性学制服务,学生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采取相应的分阶段形式完成学业。对于就业专项性强或企业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新兴产业对“短、快、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可采用两年学制模式替代传统的三年学制。同时,可将某些专业的学制调整为五年,在原有在校学习理论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的横向性和纵向性,另外还需要增加企业锻炼和实践环节。例如,文科类专业适宜两年制模式,而对于设计类、生物医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由于其岗位技术含量高,普通三年学制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对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可以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学制构建中,适当增加在校学习或项目实践的时间,延长人才培养周期。与此同时,为了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职业院校应深入推行“学分制”课程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取得必要的学分。让学生在3~4年或更长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实训时间,促使学生以高质量、高标准的态度完成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
(四)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纵观德国和美国的经济产业发展,其中德国开创的校企联合办学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德国工业应用型人才,也为德国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而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主、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为辅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为超级经济大国的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首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在学校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到相关专业的对口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践。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平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尝试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寻求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学校通过与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制订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等,实现教育资源、设备资源、科研技术资源等多项资源的共享。该教育模式可直接培养出更多适合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根据《杭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情况报告》,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要推进工学结合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第二要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2+1”模式;第三要做到工学结合、六层推进(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基础学习、专业实习、岗位训练、顶岗实习),实现职业、专业和岗位的融合。这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可以真正实现与新兴产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另外,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人才需求更大。因此,职业教育除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外,还需要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体制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职业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以及社会就业形势,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应对新兴产业对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明确教学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为崛起的新兴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职业教育可借助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充分做好职业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的对接,积极与企业、政府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在满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的同时,构建政府、市场、企业多方参与的自主创新性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作者:朱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