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明代陵墓建筑艺术略考

1明帝陵与唐宋陵墓建筑的异同点

明代帝陵的祭祀和规划布局从皇陵开始无不因袭了南宋上下宫贯穿中轴线的布局,同时,又结合明代陵寝祭祀礼仪的变革,形成了明代陵寝的时代特征。(1)明帝王陵采用宝城宝顶的封土形式。帝王陵墓在秦汉时盛行“方上”封土,唐时是“依山为陵”,北宋时又恢复了“秦汉旧制”,元时不建陵墓,至明清时陵寝制度又做了重大改革: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窿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围墙的穹窿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前的城台上建“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多采用宝城宝顶式。(2)明帝陵废止上下宫制度。唐宋帝陵上下宫分开,灵柩、地宫所在区域为上宫,最重大的祭祀仪礼都是在上宫内进行,而日常祭祀则在下宫进行;明代大幅度改革了陵寝祭祀礼仪,取消了宫女和太监守护陵寝等活动,但日常祭祀仍在享殿或恩殿进行,殿中三间暖阁成为“皇帝神寝”,布置神床,帷幔、寝具、衣冠和册宝等,安奉帝后灵魂依附的神主牌位,神殿前面安置御座和御案,拱神主日常馐膳和各种吉日的祭拜。享殿即恩殿的祭祀功能,相当于唐宋帝陵的下宫。明帝陵的后红门即陵寝门以内,巨大的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护卫着安奉帝后灵柩的地宫,构成陵寝核心的外部标志和礼拜场所。陵寝门内专供举行最隆重的皇帝上陵礼或清明节负土礼的祭祀礼仪时开放使用,具有唐宋陵寝上宫的性质。明代废止了秦汉两宋陵园中供奉帝王魂魄日常生活起居用的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建了供拜谒的祭祀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举的上陵之礼。(3)陵园的围墙由唐宋时的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园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地方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有牌坊、五拱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2明帝陵对中国帝王陵墓建筑的贡献

(1)明帝陵中尤其是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帝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一个重大的成就是它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融汇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灵动的图案内容。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它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2)开创了都城式的陵园建筑格式。据史料记载明代第一陵明皇陵在洪武八年、十一年修建中,严格按照遵循《周礼·考工记》而建的中都三套方城格局,以皇城、砖城、和土城三重陵垣层层相套,从而突出皇陵威严的特点,同时,为强化陵寝作为礼制性纪念建筑的空间气氛。从整体规划到局部形制都有相应的改革。在土城正红门和砖城棂星门之间的东部,布置各类祭祀辅助建筑,构成了辅助空间;在砖城红门和皇城金门之间,排列着象征朝会仪仗的石像生和碑亭等,组成了谒陵展祭的引导空间;皇城金门和后红门之间的皇堂,后红门和砖城南明楼之间陵台,形成了举行祭祀仪式的祭祀空间。可以这样说:明皇陵陵园建筑格局与“规制之盛,实冠天下”的明中都三城相媲美,堪称中国帝陵中第一座“三环相套”都城式的陵园。(3)精美的神道石刻艺术成为我国古代陵墓艺术的重要石刻艺术遗存,是古代陵墓建筑艺术的杰作。明帝陵神道石像生群中国帝王陵墓上石像生数量最多,最为著名的石像生雕刻艺术群。石像生群雕刻艺术特征具有上承唐宋创制元明的石刻艺术特征。石像生高大圆胖,体态生动工整,形象逼真,体表纹饰细腻,纹线条刚进有力,人物服饰、动物尾毛线条柔中显刚,把一个个动物、人物雕刻的活灵活现。这种雄浑的个体造型,写实中点燃着程序化的夸张,一气呵成的整体布局更流溢出非凡魄力,彰显了明初的艺术成就。明帝陵神道石刻群艺术还具有一定的外漏内蕴情绪,具有“人性化”艺术性质,每个石兽均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明帝陵神道上的石兽、文武百官等石刻造像为死后的皇帝默默护卫,反映皇权至上。明帝陵石刻艺术为当代雕塑艺术家研究古代雕塑提供了代表性的实物支持。(4)明代帝王陵墓制度对清代、民国建筑的影响。明代创立了全新的陵墓建筑制度,相对于汉、唐、宋而言,它少有继承,但对于清代和民国的陵墓制度却有重大的影响,清代皇陵和明代皇陵大同小异,因为它们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清代与明代稍有异同,例如,我国历代大多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从商代后期至明代帝王陵墓都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但清代帝陵却一反前代分成了东西两个陵区。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帝,到了雍正,才在清西陵另建陵区。还有就是清代改变了明代制度,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另建有皇后陵寝和嫔妃园寝,形制与帝陵基本相同,但规格不同。帝后陵寝以黄色琉璃瓦盖顶,妃、王园寝用绿色琉璃瓦盖顶,规模也较小;明代陵墓制度到民国仍然可以看到深浅不一的明陵痕迹。他们分别是河南安阳的袁世凯墓和江苏南京的中山陵。袁墓建于1916年,其主体建筑依次为照壁、石拱桥、五阙石牌楼、望柱一对、石像生五对(马、虎、狮、文官、武将各一对)、牌楼等建筑形式,主要建筑皆覆绿琉璃瓦,陵园平面布局与明制相同。

3结语

明代陵墓建筑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陵墓制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因此,研究明帝陵,对中国传统建筑格局、雕刻艺术、装饰艺术、文化内涵均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日后能够透过明陵建筑探索相同艺术成分的外延部分的成果。

作者:王雪芹 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明代陵墓建筑艺术略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11474.html

    相关专题:制冷与空调技术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上一篇: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讨
    下一篇:数字微波技术对广播电视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