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致目标

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特征。文明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公共诉求不断增加并逐步得以满足、公共利益实现渠道日益多样化的过程。人类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不断解决公共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求同存异中实现治理价值与治理手段公共性的双向统一,追求包括达成价值观共识并确立共识性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公共问题的和谐解决。达成稳定一致的价值观共识对社会整合与凝聚、对推进社会发展和实现有效的良好社会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功能作用。

一、稳定一致的价值观共识是社会整合凝聚的精神基础

“价值”是与“事实”对应的概念,“事实”是超越主体且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事实的基础上以人的内在尺度或者以主体自身为内在尺度而对客体进行判断形成的观念。对具体价值观念的整体性、较为固定的看法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在复杂的价值观体系中,那些基本的具有稳定性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和引导作用。价值因主体不同或因主体的评价尺度不同而不同,价值中的主体性因素使得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然而,由于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的存在,那些“共有的、具有统一意味的普遍价值的追寻,是每个价值主体的普遍需要”①。一方面,人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面临大致相同的问题、有着基本相同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使得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具有共识性的价值观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形成价值观共识对于社会发展和主体自身利益的实现是必要的、有利的,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与运行离不开共识性价值观的支持。价值观共识的形成过程是人类共同体在解决公共问题、协调公共利益、维持公共秩序、实现公共价值目标过程中沉淀公共文化并形成相对统一价值观念的过程。处理好公共性价值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同时也是社会能够形成共识性价值观的时期。反之,人们的价值观分歧大、不同价值尖锐冲突的时期,必然是社会急剧变革,甚或是社会动荡、四分五裂、不安定因素增多的历史时期。诚然,共识并不是人们的实际同意,也不是每个人对每件事情的主动同意,“但无论如何,共识—接受有着不宜分开的、一般而言明确的‘共有’特征”①。社会价值观共识的存在是基于不同价值主体在价值观上有基本的“共有”特征,即不同价值主体之间在价值判断中有着一定的一致性、统一性,不同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观有着最低限度的接受和认同,由此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共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和依据性。确立共识性价值观、培育价值观共识并不是强迫不同主体形成唯一固定不变的价值观,而是不同主体在认知客体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较为相近的价值观,并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能够达至政治文明的理想状态。核心价值观是人们行为评价和行为选择的准则,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引领作用。价值观共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条件,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共识能够促进社会整合、凝聚社会团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基本共识———决定着既定社会是否从整体上分享同样的价值信仰和价值目标”②,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共识与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引领多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与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联系在一起,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引领是使其有序的基本途径”③。在当下中国,部分社会成员价值观混乱迷失,社会价值观共识远未形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危机和信仰危机。这些危机在道德观、自然观、群体观、社会观、文化观、政治观、民族观、国际观等方面都有表现,如各种跌破道德底线的事件频发、公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俗文化作品屡禁不止、群体性冷漠事件一再发生、西方普世价值观有相当大的“市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被一些人公开批判,等等。这些公共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旧有思想观念形成了极大冲击,新的稳定的价值观尚处于培育阶段,社会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形态;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的机制尚处于发育完善之中,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社会阶层利益冲突;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步增强,集体利益和共同利益被不同程度的忽视;西方社会思潮利用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体对中国进行极力渗透,等等。诸多原因对社会公众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要形成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接受和信奉的共识性价值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构共识性价值观、在大多数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共识,既依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也离不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三个倡导,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层面最核心的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实践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共识的形成起着直接促进作用。“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利用先进治理理念治国理政、完善治理体系的过程,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价值体系的核心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建设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观共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前提,“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类机构和个人行动者和规范其行为的规则和程序体系中内化和普及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这些行动者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式,影响着规则和程序的执行力度”⑦。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都是形成价值观共识、解决当下中国价值观危机的重要途径。

二、共识性的价值观助推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社会价值观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共同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两项事业连结一起的纽结,同时,共识性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它能够有力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事业的发展。

(一)共识性价值观融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现代国家治理活动。现代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在国家治理的诸多内容中必然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塑造这一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层面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追求的治理状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理念,诸如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等既是现代化治理理念、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治理的现代化,各个维度的治理现代化彼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动主体。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价值主体,人民群众认同、接受、信奉并坚守核心价值观,由此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性价值观和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等良好的价值观生态,这也是国家治理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确立共识性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统一意志和行动的前提,由共识性价值观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二)共识性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发展。核心价值观建设离不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支撑,而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价值观共识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根据价值观念的传播规律、培育规律和受众接受规律逐步推进的过程,是在润物无声中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内心的过程。常态化的价值观教育与塑造,需要稳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环境作为保障、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为思想基础、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前提,而富有成效的国家治理则是促成这些前提性基础建立的关键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国家治理都面临培育共识性价值观的重任,形成共识性价值观是二者共同的内容要求,从另一个角度看,稳定一致的价值观共识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二者的互动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内容,还是个人层面的内容,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容要求密不可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形成自由、宽容的社会氛围,培养公民热爱祖国、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真诚友善的良好品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这些目标、内容与期望全都是共识性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的广泛共识、凝心聚力、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共识性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俱进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彼此深化、与时俱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要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基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持久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践行的方式和渠道不断更新、优化和完善,各族人民价值观共识不断强化凝聚,形成牢不可破的精神合力。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物质基础的增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硬件”支撑,精神财富的日益积累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智力基础。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强弱,除了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政治动员能力、军事动员能力等方面上,还体现在国民综合素质等软实力要素上。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从“公民参与、人权与公民权、党内民主、法治、合法性、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政务公开、行政效益、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和廉洁”①等多个维度有意识的努力,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国家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精神层面为国家治理提供支持,有助于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凝聚力和时代合力。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定的正面理解,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价值观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效。

三、化解价值观认同危机、形成稳定一致的价值观共识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②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基本的、稳定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政治共同体内国家、社会和公民应当形成和必须践行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质在于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依附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而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保障。实现“三个倡导”所指引的具有真理性、一致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的价值观,形成稳定的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共识,必须解决实然状态中的价值混乱和价值观认同危机,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共同面临的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一)深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的价值理念、铸就价值观共识的心理认同之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传播过程中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要充分探索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科学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理念更好的传播。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要尊重人们心理认知的差异性,注重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理念的宣传效果。除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宣传教育渠道外,要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的优势,扩大宣传教育的辐射面。采取普通百姓乐于接受的宣传形式和教育方式,宣传教育既要有一定思想和理论高度、又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对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进行有效引导,使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们的思想内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宣传国家治理理念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使人们达到对二者简单的事实性认同,而根本的是促使人们对共识性价值观理解的深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在对核心价值观和治理理念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经历认识、理解、认同到内化的有意识的主体性建构。人们在对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理念内化的过程中进行判断选择、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对二者的理解。同时,要结合不同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职业特点、心理特点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策略,从而达到对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理念认识的科学化。通过引导人们有序政治参与,激发其主动思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公共性价值问题,使其根据自身利益和需要来思考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的价值问题,形成最基本、最基础和有限一致性的价值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诉求集中表现为良好的国家治理,包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共识与认同等内容”③,这些内容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努力的方向,因此,要通过有效的国家治理核心价值观建设使这些内容能够充分实现。

(二)走出信仰迷失、解决价值观冲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观共识的关键。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引起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形成了多元化、差异化的价值观并存状态,表现为“一个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价值体系,一个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有一个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④等三大价值观的交汇与互动,再加上民间社会存在的信仰、西方普世价值的渗入、网络化和信息化传播的其他价值观,当下中国价值观的实然状态确实是多样、多元、混乱,甚至冲突。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与目标是清晰明确的,但在引领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中还没有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和积极的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还时常受到西方普世价值的冲击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与糟粕共存、市场文化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同在、外来文化的文明传入与价值兜售同步、民间世俗文化的愚昧认同与心理凝聚作用相伴,导致了一些人价值观茫然、信仰迷失、不知所从。因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共识,走出信仰迷失、解决价值观冲突。稳定的共识性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通过辩论、说服、甚至长时期的教育才能实现,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大众信仰体系,使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这种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才有生命力。

(三)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软”与“硬”两种治理要素的功能作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心理认同和强制性的践行遵守。国家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括制度“结构”等“硬件部分”的治理手段,也离不开治理价值和理念等“软件要素”。治理价值观危机既需要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化的硬治理要素的保障,更需要共识性价值观、道德伦理规范等软治理要素的引导,二者在解决价值观危机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对于价值主体而言,制度化治理要素从外部对涉及到共识性价值观的问题作出强制规范要求,而道德、伦理等软治理要素则致力于从内部影响主体价值观念的确立。核心价值观“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①,它是软治理中的核心要素,它以形成社会成员共识性的价值观认同为首要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影响个体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要注重与文化、道德伦理规范等精神要素一起产生综合影响作用,要起到凝心聚力、影响公共或集体行动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价值观危机的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国家治理制度化建设的推进,要有效引导和规范价值观危机的解决。价值观危机的制度化解决体现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体现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价值观的规范及引导,要将共识性的价值观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治理中。要加强对践行价值观的有关立法工作,形成对遵守共识性价值观的法律支持、政策保障和制度保证。做好解决公共性问题的兜底工作,对触犯公共价值和道德底线的事件要坚决制止并进行处罚。对产生积极社会效应、有利于公共性价值建构的行为、言论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官方的提倡与批评、鼓励与处罚,让社会公众明白对公共性价值观应该持有的态度以及实际践行要求。

(四)构建化解价值观认同危机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加强共识性价值观的常态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普遍性的价值观共识。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与主体核心价值意识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主体的核心价值意识包括主体自身意识和利益意识。价值观认同的冲突与危机实质上是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冲突、主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不一致。因而,共识性价值观的培育,就是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公民公共性精神成长、有利于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这样的理想社会生态环境,形成推进解决价值观危机所必需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条件。对形成价值观共识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切实保障价值主体的正当利益和权利能够实现,促成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主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更大范围上趋于一致,使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更大程度上具有相同性。最大程度上形成价值观社会共识,要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必须体现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变化特征,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确立价值自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价值目标取向、凝聚社会力量、激发改革创新动力和社会活力。同时,解决价值观危机需要加强形成价值观社会共识的常态化建设,在国家治理活动中要体现并坚守公平、正义、平等等公共价值,发挥政府部门引领共识性价值规范的职能。非政府组织要发挥其在民众沟通、民意表达、公共服务反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发挥在形成社会价值共识中的组织、沟通、协调作用。引导公民有序参与价值观建设实践,在参与中培养公民公共性价值意识,使其理解、认同并自觉接受共识性价值观,有效缓解价值观冲突,使共识性价值观得以稳固确立。

作者:崔浩 桑建泉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致目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02491.html

    相关专题:5.1接口 石油教育杂志社


    上一篇: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评教情况分析
    下一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社的官方网站是什么?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