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以来,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不再“尴尬”,上级政府部门配备了实验器材,再不用“讲科学”“读科学”。重视了实验教学,不再“纸上谈兵”,实验教学成了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环节成了重要的教学环节。那么,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上课的四十分钟内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识,并在情感和方法上有所收获,达成实验教学的目的?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练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效率。
一、“教”的实效性,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障
(一)优化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纽带
“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操作(记录信息)→汇报结论”是我们优化后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入水中》,我们就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操作(记录信息)→汇报结论”的教学模式展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电子白板展示海面上180吨的大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而不沉到水底,然后揭示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在水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固体,苹果、螺丝、玻璃球等,猜测一下哪些上浮下沉?需要动手实验操作,记录信息,最后汇报结论。这样优化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氛围和谐。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愉快,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了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
(二)准确的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催化剂
无论是对教材的“胸有丘壑”,还是对创设情境的“驾轻就熟”,都需要语言贯穿全课。科学是抽象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是严谨的、准确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的,所以我们的语言必须富有感染力。
二、“学”的实效性,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和经历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基础。在《把固体放入水中》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大胆预测固体的沉与浮,并让学生知晓这只是科学预测,并不代表科学结论,结论需要动手实验才能得出。在学生动手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实验结果,教师注意对学生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学习科学,不在于学多么高深的知识,而在于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习惯。
(二)贴近生活的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科学是来自生活,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从而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培养应用科学的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用科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中,铅笔、树叶、大米、盐等实验材料都是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在让学生理解溶解这一现象时,教师就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妈妈洗衣时洗衣粉的使用,爸爸喝咖啡时加的糖,做菜时投入的味精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此时派上了用场,学生兴趣盎然,提高了课堂实验效率。
三、“练”的实效性,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一)规范实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决定实验的成败,影响探究的效率。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实验完毕后,材料整理得规范有序,也要练习。
(二)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突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总之,要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上好科学实验课,就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准备实验器材。我们如果从“教”“学”“练”这三方面认真分析准备,分析学生情况,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生动有趣、实用和具有探究空间的环节,就会减少缺憾,为学生呈现出记忆深刻的高效实验课堂。
作者:张丹 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钢都管理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