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管理的作用
1.对学习者的作用。
(1)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兴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以后,就能调动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环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好习惯还会延续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孔子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可见从小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课堂管理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自律性,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教师在管理课堂的时候自觉地建立一个环境,使学生出于为他人着想和个人责任感自觉地约束自己、规范个人行为。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做好自己分内外的事对班级的影响,有了个人责任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变“他律”为“自律”。小学生有责任感和自律性,这样的好品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对教育者的作用。
(1)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课堂互动,使教师保持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课堂中各种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有助于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体验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和行动会感染教师,教师从中得到情感的反馈。在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会得到鼓励产生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激情。
(2)提升教师反思和管理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要不断了解管理的基础知识,丰富知识。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从中习得课堂管理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得到加强。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思考、反思和管理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
二、当前影响课堂管理的普遍问题
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这正是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做到的。可是,如今的小学课堂普遍存在着一些阻碍有效课堂管理的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所以,学生和教师的一些不良行为、课堂氛围、教学环境等其他问题都会影响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学生学习行为表现不佳
1.在课堂学习中存在逆反心理。
小学阶段的孩子是最不喜欢被约束、被管着的,这与他们在课堂中受到教师的管理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因此,对一些适应性差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非常不愿意被迫服从要求,即使是简单合理的课堂管理也不行。被动服从的他们,容易产生反抗心理和对教师的敌对情绪。比如在某个老师的课上从来不听讲,老师要求做题,他就偏偏做别的。这类学生处处与老师对抗,对课堂管理造成严重的阻碍,演变成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问题学生,也就是教师眼中的“捣蛋鬼”。
2.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
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有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智力的发展相对迟缓,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学习状况不佳,这些都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他们通常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发呆、反应迟钝或者是认真听讲却不知所云。这类学生在课堂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任何教学内容都不感兴趣,无法配合教师的课堂管理。
(二)教师存在错误教育观念和不当的教育行为
1.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和片面的学生观。
当前有部分教师存在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和片面的学生观。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注重升学率,视分数为唯一的标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和恐惧的情绪,出现干扰课堂的问题行为。而且,许多学生会因为同学间的竞争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的神经整天处于紧张之中,如果得不到调节就会导致脑功能失调,出现干扰课堂学习的问题行为。比如部分教师存在片面的学生观,对优等生特别偏爱,对差生存在偏见。同样是在一个班级里,处于一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却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学生们。这样的错误观念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产生不良行为。
2.在教学行为上过分运用权威进行专断、约束的管理。
教师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学,与学生拉开距离,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对学生严加管理。在没有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他们现有接受水平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他们的任何安排。教师觉得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是最好的,他们为学生们制定完美的课堂学习计划。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和自由,像是被约束在一个四面都是条条框框的笼子里。这样的课堂是绝对权威的,是教师控制下以教师行为为主的课堂。这完全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悖,又何谈有效的课堂管理。这样的课堂最终导致失控,教师的管理失效,问题也就接踵而来。
(三)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教学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直接相关。对于有些缺乏趣味的学科的教学,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们四十分钟面对那么多枯燥无味的内容简直是不可能,他们只能找其他有趣的事情做。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因此沉闷不活跃,学生学习没有效果。
三、实现小学课堂管理实效性的策略
因为问题存在且不断产生,所以针对问题我们要努力探究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针对影响课堂管理的各种问题,应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课堂管理。
(一)建立阶段性课堂行为规则
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还不是很成熟,他们通常无法认识自己的行为,对正确行为和不当行为的认知还不完善。因此,课堂行为规则可以说是小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标准,小学生可以从这些规则的执行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课堂行为规则要有阶段性。根据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和喜欢新鲜感的特点,教师可以建立阶段性的课堂行为规则。把一个学期分为四个阶段,每五周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建立3~5条内容不同的规则,由第一个阶段向第四个阶段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重复强调,及时强化学生行为。经过五周的执行,这些规则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规模,指导他们日后的课堂行为。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下一个阶段规则的执行了。课堂行为规则的执行不能像贴告示那样,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并执行。相比命令或直接告诉学生要这么做,教师以轻松的口吻和语气向学生传达规则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执行。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步入新时代,平等、民主成为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新课标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即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有效地进行小学课堂管理。
1.用心与学生沟通。
沟通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桥梁,师生的心灵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要达到与学生间心灵的沟通,教师了解学生是必要的。教师平时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中,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通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师的爱是促进心灵沟通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以压制性的方法管理学生,这样不仅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而且不利于课堂管理。德鲁克在目标管理理论中强调“自我控制”,他提出要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所以,教师要避免专断、约束这样压制性的管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有利于有效的课堂管理。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学生观。
教师应该明确,教师与学生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存在应试教育的观念,要客观全面地评价和看待每一个学生,把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在课堂中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自由发展,感受到公平与民主。不要区别对待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奖罚分明。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小学课堂管理的实效性更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或与学生分享笑话,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提问要分层次,有难有易,照顾到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
(四)及时预防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1.预防课堂问题行为。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要本着预防为主、处理为辅的原则。问题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教师要究其根源做好预防。课堂问题行为多发生在差生身上,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受重视。老师在课堂中,给那些学困生和差生多一份关注的目光,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问题。要确保学生在一些简单的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得到鼓舞,更愿意与教师一同学习。有效预防,更能降低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保证课堂管理有效。
2.及时发现并终止问题行为。
教师在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美国学者在小学课堂管理中就提出“有效的课堂管理者不断地监督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现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教师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处理。目光的注视、特殊语气或手势等,这些方式既不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又有效可行。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会停止行为,达到有效的管理。
四、结语
总之,管理是要深入人心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你的一切,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小学课堂管理。管理要恰到好处,让学生愿意配合老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日即成之事。因此,需要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实现小学课堂管理的实效性。
作者:陈丽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