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全面发展理论重视在一般发展基础上(即没有重大的知识和能力缺陷)满足人们特殊发展的需要,尊重人成长的不同特质和禀赋,重视其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缺乏应有的沟通,学生一般初中毕业即根据普通文化基础课成绩分流,难以有其他选择和发展的余地,显然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二、德、日、美等发达国家职普沟通的经验做法
在“职普沟通”理论指导下,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开始在职普沟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经验。
(一)德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德国政府为抑制职普教育极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克服职业教育面临的招生和就业困境,提升职业教育品质,以法律规定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教育学历证书同等地位、具有同等效力,这就建立了职普的等值机制,在国民中树立职普同等重要的观念。德国政府颁行了许多教育法律对职业生涯的入口严格把关,严格执行持证上岗政策。同时,通过立法等各种措施创造性地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使得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普的沟通融为一体。在课程设置上,双元制教育六成是专业课程,四成是普通教育课程。并且,这种双元制课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着力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通过组织职教和普教两方面的师资对职普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德国政府还重视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专科学校)和社会企业为职业教育服务,承担部分职业继续教育工作,并对参与和赞助职业教育的有关企业给予很多优惠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比如免除一定的税赋等。这样大大加强了德国校企之间的双元合作[4]。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职普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职普的等值性大大提升,职普教育之间沟通顺畅而富有特色。
(二)日本二战后,日本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制度。高中的学术科占据了大部分,只有小部分是职业科的。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日本学生高中毕业才开始分流,流向高校或者企业。日本企业内部培训高度发达,然而这种培训不够系统,而且提供的知识面也比较狭窄。因此1994年日本加强了综合高中的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日益走向综合化。通过重新组合职业学科,整合学科内容及结构,创设出新的“综合学科”,由此而建立起沟通职普的课程体系,融合了艺术、科学、工业等诸多门类,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择余地。日本终身教育理念发达,为了满足社会公民的受教育愿望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日本开办了许多短期大学,这既推动了职业科学化发展,也推动了整个教育的变革。日本企业内部培训日趋成熟和系统化,对于注重学术科的普通高等教育形成有力补充,发展出一种校企互补的模式。日本许多企业培训已经打破了各种领域的狭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职业知识技能,同时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日本的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自身也坚持宽进严出的标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前提下,广泛开设各类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上,政府开办承担基础性的职业学术研究的院校,将有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教育出让给民营学校和企业内部培训班或者企业办的大学。
(三)美国美国的中等教育以综合中学为主体,纯粹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都比较少。美国学校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课程内容应有尽有。学校以课程作为职普沟通与衔接的关键。综合高中开设了广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整合了传统7大类四百多种课程门类。普通的学校也能开设二百种左右的课程,学生一般上一到两年的通识课,在基础年级时,就可以选修感兴趣的职业课程,到高年级开始精修本专业,选修相关专业,学习普通文化课程。同时,通过采取职业课程和普通课程“结盟”、职普教师共同编制和实施职业课程等措施将更多的普通学科知识融入职业课程。在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社会经济发展强烈需求下,修习职业课程的学生一度超过了修习普通课程的学生。美国高中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四年制的大学学习,也可以进入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学习。美国的社区学院学习时间短,机动灵活,既可以作为上岗前的职业培训,也可以看作进入四年制大学学术科学习的预备。美国正是通过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来处理职普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将职普两类不同的教育综合统一起来。其特点是,以综合式的校内分轨代替校际分轨,不同学术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各种课程,教育民主思想和职普地位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职普课程整合发展,相互渗透。
三、发达国家职普沟通经验对我国职普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树立职普平等观念,是职普沟通的基础根据终身教育理念,无论个体是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其最终都是指向职业的,因此职普的沟通融合是必然的。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地位低下的教育。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没有技术工人对先进技术成果的实际操作,再先进的成果也无法形成现实生产力,所以要求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法律和各项政策的实施引导,促使职普取得平等地位。首先,政府应大力扶持职业教育,规范职业教育市场。职普沟通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指引,并且要随着时代变化在动态中保持平稳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体现了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日益重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导向。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正确引导,人们观念的更新,职普的等值将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二者地位平等,职普沟通融合才能成为可能。其次,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建设。就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业者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更能准确反映劳动者在该行业的能力与水平,打破以学历的高低来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的弊端。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能推动职教与普教取得平等地位,强化职普教育融合性。让接受职教的学生在取得相关证书和修满规定的普通课程的学分之后,给予职校生和普校生相同的政策待遇;而普校生在取得相应职业等级证书后也可以走上岗位。
(二)整合课程体系、实行课程改革,是职普沟通的关键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也是不同类型的教育结合的最佳媒介。职普沟通融合是一项不断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课程的配套建设来支撑。在初等教育阶段,应以普通文化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思想、意识教育为辅。普通教育课程中需要渗透初等职业技能和观念。在高中阶段,既要开设普通学术课程,又要开设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既使学生在掌握普高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使就业者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为其日后接受继续教育创造基本条件。普通高中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采取课程学分制,在重理论、学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可通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职业的品质,学习生活通用技术,了解职业分工,初步形成职业意向和实践能力。而职教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要严抓基础课程教学,合理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强厚的专业功底。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应模糊现有的学科界限,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树立大课程观,打破原有课程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重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设发展综合高中,是职普沟通的有效策略综合高中是一种以升学和就业为双重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一种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办学特点是按大类招生,先学习一两年的基础知识,之后选择专业进行分流。与专业学习对应的还有寒暑假实习。毕业时可参加高考升入大学,也可以直接就业。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欧美很普及,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通过建设发展一批示范性综合高中,把经验总结推广,带动全国综合高中的发展。综合高中把不同智力、兴趣的学生集中到同一所学校里,同时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校内分流来代替校际分轨,是职普沟通融合的新探索。在综合高中里,职普两类教育资源(师资、设备等)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用,使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兴趣、特长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接受教育的类型,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
(四)构建纵横贯通的教育“立交桥”,是职普沟通的重要途径从以往职普沟通的经验看,在中等教育体制中通常是单向沟通,普高生流向职业教育相对容易,中职生要进入普通教育非常困难;通常是职业教育渗透普通教育,鲜有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普高生毕业可进高等职业院校,中职生不但难以进入普通高校,甚至连高职院校也很难进去而被直接社会推向社会就业。为此,要建构纵横贯通的教育“立交桥”,满足更多人的教育需求。纵向看,要实现上下立体贯通,即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看,要保障职普之间的横向贯通,在中等教育中渗透职普教育内容,如中职学生既可参加高考进入普通高校学习(优秀生可直接保送至普通高校),也可升学就读于高职院校。 高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有自身完备的体系,而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备。要实现相应的职普沟通与衔接,拓展专业学习领域和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有自己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这样既有利于专业学习的深入,也有利于职普多层次的交流融合。如批准职业学校创办四年制高职或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等。总之,构建一个自下而上、层次分明的职教体系,既有利于职教生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职普对应层次的沟通衔接、搭建二者的教育立交桥,以便促使个体最大自由地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两轮”“双翼”,二者有机融合、血脉相连,共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不过,二者的分离是历史形成的,其沟通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系统的工程,它体系庞大、成分复杂,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职教、普教彼此替代,而是需要建设一个沟通和谐的教育体系。
作者:蔡玲玲 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