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资源正在面临人口提升及经济发展的两方面压力,土地整理已经变成保护耕地、协调人地关系、加快土地有效运用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可是,因为土地整理在我国实施较晚,相对的理论基础研究并不全面,因此在土地整理中依旧具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1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形式进行二次优化并组织,是一项尤为繁琐的系统工程,其整理过程中将地表生态系统转变,必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生态学角度而言,土地整理活动属于改变原本生态环境系统,之后再次建立新系统的过程。所以,土地整理在实施方面必定引发对应的生态环境效应,对项目范畴乃至背景范畴的土壤、水资源、大气、植被、生物等因素及生态过程引发的众多方面产生影响,有效意识到这些影响对创建完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作用。
1.1对区域土地结构的影响
土地整理对土壤及生态过程产生的影响表现在有效土地整理活动当中,可以将土壤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变当前土壤的质地,提高土壤肥力,给农业栽培及生产发展提供必备环境,确保农业生产效率的良好提高。所以,加强对土地整理工作在前期方面的探究,需要以调研为基准,执行有目的的策略。
1.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工作对于耕地等资源运行形势的结合及优化,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尤为明显。可是,对于土地整理过程而言,对地表生态系统的整理转变及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以生态学方向而言,土地整理活动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稳定性造成影响,对项目范围内的土壤、水、植物、生物等引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对于土地整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进行分析,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才可以有效意识到在此基础上,创建完善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体系[1]。
1.3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
对于土地整理而言,通过所有土地整理的工程方式,可以有效转变区域的水文构造以及水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与水资源分配的变动,能够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的改良,使农业生产效率有效提升。
2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对策
2.1创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体系
透过创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体系,提高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完善性、可接纳性及正确性。创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机制及多元化,加大公众参与度,使专家学者、国土资源管理人员、个人、农村群体从整体上给予评价,体现民主性,积极听取公众意见,发扬集体智慧。让大众全程融入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当中,提高公众参与度,让百姓在评价的所有方面积极参与进来。
2.2合理论证土地整理资源
在当前的土地整理中,很多区域为了获取高品位的设计,而在田间大量注入水泥混凝土,这不但提高了土地整理的投资,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障与建设十分不利。所以,政府部门对于土地整理的组织工作当中,不仅要使农民意识到生态保护的关键性,还需反复进行论证,尽可能为农民生产生活给予便利条件,降低破坏天然绿地[2]。
2.3不同形式筹集资金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政府资金有限,对土地整理投入机制没有完善的状况下,能够有效将土地整理推广至市场,使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加快土地整理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核,企业进行运作,政府进行立项,运用企业优势,透过筹集资金的方式,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
2.4强化基础理论分析
目前并未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定量评价模式给予过多研究,所以政府需要积极与相应科研单位乃至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有效运用科研部门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定量评价系统给予探究,创建科学的土地生态系统定量评价形式,制定相关的土地生态系统评价程序,使其变为行业准则,在土地整理项目立项乃至竣工验收中对土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3]。
3结语
目前,对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欠缺一套良好的评价体系,使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无法落实在实处,致使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使指标符合具体标准,保障其可信性与可行度,如此才能有利于指标值的客观性。并且,受到评价方式的影响,本着定性与定量相融合的形式,以便使土地整改的生态环境发展得更为良好。
作者:景福林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