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较弱现象客观存在,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师资队伍较为薄弱造成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又是社会、学校和学生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综合发力,有利于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优化,全面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攻方向。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上,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当前,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较弱现象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创新创业思维不足、良好道德品质尚未形成、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四个方面,这是由于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造成的,深入挖掘这些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一、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设置不够合理。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需要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专业结构,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所收集的信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趋势,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跟不上行业变化,待培养的学生投入市场时,市场情况已经发生变化。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困难。也有的高职院校受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上固步自封,以至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不“广博”又不“专业”,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1]。二是课程设置不够全面。课程结构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多按照现有师资的学识能力来开设课程,缺少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考虑,使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但是却难以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师资队伍较为薄弱。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两部分,校内教师通常有着较好的教学理论基础,但是大多数教师缺少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时难以有效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校外教师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少教育教学能力,使得他们难以将自己专家型的知识和经验,有效教授给实习学生。综合看来,二者还难以实现培养具有高核心竞争力学生的目标。
二、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是社会层面。社会在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和企业体现。政府方面,要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宏观指导,积极配合学校进行人才预测和专业设置,以及调控各类人才培养规模,避免高校盲目扩张。同时,要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安排方面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高职院校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开设专业和进行自主招生。企业方面,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沟通交流,积极给学校人才培养等方面献言献计,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层面。要从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上着重发力,筑牢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石。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充分理解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来规范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如开设文史类、哲学类、艺术类等方面的课程[2],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外,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将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实习基地”来建设,全面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特色,培养出复合型的高职专业人才。师资队伍方面,要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制度保障等一系列的措施,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道德高尚、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支撑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三是学生层面。在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中,社会、学校因素属于外因,学生自身的因素属于内因。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能自觉、自愿去上课、实践、思考,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要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职业规划,使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校内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无论对学生本人或是学校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方能优化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关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2]任运康,苏开荣,夏万林.论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12):32-34.
作者:付先全 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