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就业思想存在的偏差
(一)认知能力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盲目。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不够真实全面深入,对社会的认知深度不够,对自己的能力不能作全面的分析,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未来潜力不够了解,在就业的方向上感到迷茫和无助,常常会听从父母和朋友的意见,或者受网络就业舆情的影响,盲目就业和择业。
(二)就业观、择业观现实功利,价值观念多样。自媒体时代更注重自我存在、自我意义、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学生更关注自我,把获得岗位薪酬的多少作为就业好坏的标准。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在部分毕业生中流行。有些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稳定、安逸的岗位,还抱有“铁饭碗”的落后观念。
(三)就业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感较差。网络的虚拟性、无中心化,使得学生在网上任意发布言语,随意进行网络行为,这些不良的道德行为会从网上延续到网下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毕业生在网上发布的个人信息不够真实,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也不严肃,随意毁约,出现信用危机,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学生热衷于在网络世界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发泄苦闷、寻找知音,网上交流的热情没有带到网下,反而使其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由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矛盾、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并存在攀比、嫉妒、好高骛远等急躁情绪,挫折耐受力较弱。
(五)缺乏冒险意识和创新精神。“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业仍然是少数同学的事。大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创业热情,“等”、“靠”、“要”的思想在学生中还大量存在,竞争意识欠缺,创新、创业意识较弱。
二、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基础
(一)网络信息大容量性丰富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使用便捷的特点,提供开放、共享、丰富、快速的信息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学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专业学习,从网上浏览、查阅、下载课件、参考资料,第一时间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世界各国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还从网络模拟、网络游戏中进行模拟实践、岗位体验,丰富就业理念和角色体验。
(二)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增强了就业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实时、开放、超时空的网络信息传播,使信息快速有效地扩散到世界各地,学生不论身在何地,都可以第一时间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就业网、QQ、邮件、飞信等网络信息平台群发信息,增强就业工作的时效性。
(三)网络服务的广泛性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互动交流。学校、学生、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都能公平享受网络服务,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劳动人事部门和学校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沟通交流的平台,方便双向选择。
(四)网络主体的平等性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互联网精神体现的是“开放、平等、分享”,网络的公开性、广泛性,使学生享受全面的、全程的就业服务,网络主体能动性、可选择性,使学生进行自主化的学习,网络的隐蔽性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测评。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就业社区、互动交流平台,进行集体讨论或者个别咨询,接受老师和学生的鼓励和引导。
(五)网络技术的规范性实现了就业管理工作科学化。计算机对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录入、修改、查询,对学校毕业生生源、专业、就业等进行分类分析,对用人单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毕业生信息采集系统、用人单位信息发布系统、职业兴趣能力测评系统等实现了数据的统一、规范、准确和及时,就业指导服务网络版块设立全面,就业服务高效[2]。(六)网络生存方式推动了学生的网上择业、就业和创业。“互联网+”、B2C、B2M等新模式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理念。淘宝、支付宝、商家信誉、旺旺,使学生充分享受电子商务的快捷与便利,足不出户的网上生活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网上择业、就业、创业。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教育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3],及时纠正其择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摆正心态,积极就业;二是道德素质教育,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建立网上留言栏、班级讨论区等相对固定的交流社区,利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等契机,开展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半开放式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健康发展;三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自我认识和定位,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不断为自己心中的职业理想而奋斗;四是心理素质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网站和“网上心理工作室”,通过网上辅导员、网络对话、BBS聊天等多种立体交互的方式,倾听学生心声,加强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认知、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决策机制;五是引导大学生加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加深对就业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强法制意识。
(二)适应互联网思维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注重人才的过程培养。一是提高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和网络就业能力。大学生要具备合理的互联网知识结构,提高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联网就业能力。网络就业能力系统包括网络沟通能力、网络信息素养能力与网络诚信等[4],网络沟通能力是学生开展网络就业活动的一项基础能力,学生在网络沟通中要遵守道德规范,说真话、办实事;网络信息素养能力要求学生从海量的信息中采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从中捕捉到与就业、商机有关的信息,控制或屏蔽不良信息,注重网络中的诚信。二是开拓互联网就业市场,鼓励大学生创业。开拓互联网就业市场已成为减少就业压力、开拓就业市场的有效途径。加强互联网思维引导,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网站和网络服务,强化教育和培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与互联网就业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大力宣传互联网就业的优势、政策的引领,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就业创业。
(三)建立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拓展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功能。一是建立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有思想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要有真实性,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用事实说话,发布适应新时期就业的要求,增加大学生对网络教育的接受程度;要有知识性,让学生学到对自己将来的求职、职业生涯规划有用的知识;要有说服力,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各种就业观点进行比对、分析;要有服务性,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结合起来,提供切实有效的大众服务和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要有互动性,开辟网络论坛,加入社会就业创业热点、心理咨询、创业者论坛、学术交流等版块,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取长补短。二是充实就业指导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学校就业网要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网上双选活动,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沟通桥梁。首先,要有诸如政策咨询、信息查询、求职、招聘、就业指导、交流互动、派遣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毕业追踪、信息反馈、相关链接等基本功能[2]。其次,建立大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学校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指引,实现高校、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方的数据联动,注重对行业、职业、岗位的数据调查和研判,预测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再次,建立和完善个人身份验证系统,确保信息安全。第四,召开“网络招聘会”,开通网络视频面试系统,完成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匹配、网上推荐、能力测评多个程序[2],提高网上就业成功率。最后,结合网络语言特点和学生交流习惯,对就业信息进行加工包装,讲通俗话、大众话,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和接受。
(四)细分学生群体,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一是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气质、能力素质、就业意向等情况细分群体,针对性提供不同就业指导内容,采取不同就业指导方式,实现精准就业指导。如大一年级的专业适应和职业探索,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进行初步规划,大二年级的职业意识觉醒,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大三年级的选择分流,开展成长反思教育,大四年级的压力应对和职业技能筹备,开展择业指导、职业去向教育。二是打造“微就业指导”方式。微博、微信通讯方式以短小、迅速、多元的特点,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就业指导工作要抢占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如“微招聘”、“微简历”、“微求职”等就业推荐新方式[5],实现就业指导“微而美”、“小而精”。
(五)健全网络就业工作制度,培养适应网络时代高校就业工作队伍。一是网络信息发布制度,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就业信息网络要实时、准确、便捷、高效。二是网络信息处理和反馈制度,对于网络采集的信息,要及时处理和回复,以就业数据的反馈指导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三是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应用和更新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严格管理,严加审核,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可靠。四是网络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培养一支政治理论精湛、就业业务熟悉、网络技术熟练的网络就业工作队伍。综上,网络时代下的大学校园“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6],网络信息的大容量性、开放性和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多元化,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也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思想引导和服务工作已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途径。对此,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创新网络环境下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思路,把网络打造成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备工具,搭建以网络为载体的就业思想教育平台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系统,有利于发挥网络在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中的特有作用,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效率。
作者:程秀霞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相关专题:dnf传承装备怎么升级 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