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至2012年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血液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20例。对12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根据年龄的不同,把6~10岁区间的儿童分为低年组,把11~14岁之间的分为高年组。试验低年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8.12±1.91)岁,平均病程(2.25±1.04)年;试验高年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8.93±1.56)岁,平均病程(2.35±1.74)年;对照低年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9.03±2.34)岁,平均病程(1.98±1.36)年;试验高年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8.73±2.09)岁,平均病程(2.88±1.2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6];②已得到正式告知,准备或正在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住院病人,预计住院或存活三个月以上;③目前无精神病和意识障碍;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非急性白血病患者;②年龄小于6岁;③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肾病;④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或不配合治疗者。
1.3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公认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
1.4治疗方法
1.4.1试验组
按照化疗方案,予大剂量化疗、联合化疗、巩固维持化疗阶段。心理干预的实施:①初步建立良好的关系,临床心理干预人员逐病房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摄入性谈话,约10~15分钟。内容主要涉及患者个人身份情况、入院后的状况、以倾听为主,适当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注意运用共情、温暖、积极关注和真诚等技术,力求初步建立良好的关系。②一般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心理干预材料,举办家属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干预人员要求患者及家属将学到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技术运用到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以及出院后的整个康复过程。③重点心理干预,研究者在对患者实施一般心理干预约2周后,实施重点心理干预,分为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小组治疗的方法,疗程为8周。
1.4.2对照组
予大剂量化疗、联合化疗、巩固维持化疗阶段,未给予心理干预,疗程为8周。
1.5统计学方法数据库的数据均经SPSS17.0版本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低年组)治疗前后白血病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测试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白血病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测试结果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治疗前后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比较(P<0.05),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高年组)治疗前后白血病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测试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白血病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测试结果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治疗前后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比较(P<0.01),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和抑郁障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白血病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恶劣心境,特别是在高年组,对疾病带来的恐惧、治疗产生的疼痛与不适、离开熟悉家庭环境和亲人、家长的担忧等,使患病儿童在患病的初期极易产生易激惹、焦虑、恐惧、抑郁、躯体化等症状。心理干预有效地改善了白血病患儿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在高年组显示更明显,明显地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增强了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控制感和帮助病人更好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等[7]。本研究显示个体化心理治疗可使患儿能更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疾病,学会放松心情,增加治疗依从性。由于儿童的发育水平、认知能力及生活阅历等具有不完善性和变动性,白血病儿童存在许多心理问题,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予以重视[8]。心理干预在白血病儿童的综合治疗中是有效的、必要的,它能有效地促进白血病患儿的身心健康[9]。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在患儿疾病的不同阶段对患儿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培养其乐观应对的生活方式,以提高患儿的治疗应对能力。
作者:杨慧 艾智慧 侯桂军 张琰 韩静 马印慧 单位:唐山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