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学分制下,财政学课程作为经管类学科基础选修课,本科生对其选修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课程知识模块的影响,还受到学生认知、课外时间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财政学课程,就需要根据这些影响因素优化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提供完整的经济学课程模块、课堂和课外结合、纠正认知偏差,以及合理运用课程讲义等。这实际上是防止学生在课程选择多样化时出现短视行为,更加注重学生对现实财政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全学分制;财政学课程;认知偏差
一、引言
财政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在经济学中国化进程中,财政学就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何廉、李锐先生编著并于1935年出版发行的《财政学》教材就是多年财政学课程经验的总结。但财政学课程对于财政学专业和非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其课程设计应当体现差异性。财政学课程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经管类本科生而言,其设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部分推行全学分制的院校中,财政学课程成为经管类本科生学科基础选修课之一。这意味着,学生选修财政学课程的主动性很强、主观性很大、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如何在经管类本科生学科基础选修课的框架下设计财政学课程成为部分院校推广全学分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对上海某高校进行了调研,向选修财政学课程的本科生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大二的本科生,是在大二第二学期选修财政学课程,进入大三后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调研中发现,尽管有260余人选修了财政学课程,占全部大二经管类本科生总人数的23%,但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于思考。本文基于此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财政学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全学分制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二、财政学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
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影响财政学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课程知识模块、学生认知、课外时间资源配置等。(一)课程知识模块设计的因素从绝大多数财政学教材来看,财政学课程的知识模块已经成型,主要分为方法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联邦制。但图书市场中,财政学教材的数量非常之多。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教材在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出版的共有160本。其中,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从课程开设的时间来看,经管类本科生在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之后,就会面临选修财政学课程的选择。财政学课程的知识模块如何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储备进行衔接成为学生选课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国际流行的财政学教材来看,如哈维•罗森和特德•盖亚编著的《财政学》(第10版)、乔纳森•格鲁伯编著的《财政学》(第4版),财政学主要侧重于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有关财政政策知识已经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授。如果选修学生的微观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的话,那么,就会感到财政学课程的难度比较大。这是学生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储备水平直接影响财政学知识模块设计的因素。在课程知识模块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是偏好教材,还是讲义?由于罗森等编著的国际流行教材的知识体系比较完备,但分析的对象主要是美国等国家的财政现象,不是中国的财政问题。尽管部分院校选择其作为课程教材,但往往是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研习使用,并会有其他课程提供中国财政问题的案例与数据。而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并不具备这一要件,对讲义的偏好程度是非常高的。从调研的数据来看,共有105名学生认为讲义的形式简洁,不是单一教材的内容,占比为62.5%。这部分学生实际上是通过阅读教材和讲义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扣除掉44名学生没有阅读教材的话,占比将达到84.7%,只有17名学生认为教材讲解的比较详细。在课程学时方面,财政学课程主要是提供了2学分32学时和3学分48学时两种模式。尽管非财政学专业本科生对选修财政学课程并不是强制要求的,但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有56.5%的学生认为48学时是适当的,12.5%的学生勉强接受48学时,只有20.8%的学生建议减少至32学时。对于经管类尤其是管理类专业本科生而言,接受的经济学课程并不多,进入大三阶段后主要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因此,部分本科生对财政学等经济学课程是比较偏好的,也愿意接受更多的经济学训练。(二)学生认知方面的因素学生对财政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认知直接影响财政学课程的设计。学生认识因素直接反映为选修财政学课程对自己专业学习和就业取向的关联度、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指导方式等。第一个因素是选修财政学课程对专业和就业的关联度和贡献度。如果学生认为财政学课程有助于自己专业学习和就业选择,那么,财政学课程的选修比例就会很高。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45.2%的学生认为财政学课程对自己专业有帮助,而16.1%的学生则认为对就业有帮助。由于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大三开始学习,因此,学生持有的对专业学习有用的观点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另外,从这两个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本科生在大二阶段时尚未对专业学习和就业观念形成清晰的认知,从而形成较大的数据反差。而对于现阶段本科学习生活的体会时,32.7%的受访者表达出,当前具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不知道毕业后能够做些什么。问卷调查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秉持专业导向原则,认为选修财政学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关联度不大。这部分学生的占比为28.6%,甚至有14.3%的学生在选修财政学课程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联上持有无所谓的观点,无法对其作出评价。第二个因素是选修财政学课程是否有助于本科培养计划的完成。本科培养计划一般把课程划分为经管类学科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财政学属于经管类学科基础选修课,学生根据培养计划选择不同的课程。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共有70.2%的受访学生是自己在阅读培养计划后选修财政学课程的。但在这部分群体中,通过阅读财政学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之后对财政学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仅为29.8%,而40.4%的学生是在比较和筛选不同的选修课之后,在没有可替代课程的情况下才选择财政学课程的。这部分同学还是表达出了主动学习的意愿,以尽快的修满学分完成培养计划。问卷调查还发现,学生选择财政学课程存在明显的从众行为,并没有在认真阅读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偏好作出是否选修财政学课程的独立判断。调研数据显示,13.7%的受访者是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建议下选修了财政学课程,而另外13.7%的受访者甚至在看到其他同学选修财政学课程时径直选修,没有作出自己的独立性判断。第三个因素是导师指导对财政学课程选修行为的影响。为了帮助本科生有效的解决学业上困惑和困难,部分院校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模式类似于研究生导师制,主要指导本科生在课程学习、培养计划完成、课外实训等方面的学习行为养成。指导本科生选修课程也是导师的职责之一。尽管导师为学生提供了建设性的专业意见,但学生选择哪一门选修课程还是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判断和决策。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发现,26.2%的受访者是在接受导师指导下选修财政学课程的。(三)课外时间资源配置的影响财政学课程无论是在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方面,都需要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文献。这就需要学生如何优化课外时间资源的配置。在外语等级考试的压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下,学生大多不愿意投入课外时间资源阅读经典的经济学文献,阅读财政学经典文献的学生更少。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0.7%的受访者阅读过经济学通俗读物。当然,这些经济学通俗读物不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献,而是影响力很强的经济学家,甚至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面向社会大众而专门撰写的文献。尽管有57.1%的受访者表达出了想读这些经典经济学文献,但通常会以没有时间或者没有人指导为理由,而没有实际去阅读。甚至部分学生采取了功利短视作法,认为课外阅读与考试内容没有关系,因而没有兴趣对课外阅读经典经济学文献。持有这种功利观点的学生数量占受访者的29.8%。那么,学生课外时间是如何配置的呢?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38.1%的受访者把课外时间配置在了课外实践活动和英语等级考试上。14.9%的受访者除了上课,就是回宿舍做宅男宅女或者外出逛街购物。另外,7.7%的受访者对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说不清楚。
三、财政学课程设计的完善路径
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经管类本科生而言,选修财政学课程的因素复杂而易变。因此,从财政学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应当注重以下问题的解决。其一,提供完整的经济学课程模块,降低学生尽快完成培养计划的冲动。为完成培养计划和选修课程学分数的要求,经济学课程模块应当是完整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明确,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知识和接受经济学思维训练。在选修财政学课程时,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财政学所属的经济学课程模块中应当尽可能的提供多门次的经济学课程,提供为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使财政学课程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相互衔接,而不是零散化。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财政学课程及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关键点。在财政学课程与经管类学科基础必修课的关系上,除了必须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储备外,还须熟练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实证分析方法的运用。如果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话,那么,财政学课程只能侧重于规范性分析的知识模块和具体案例分析。在财政学与其他经管类学科基础选修课设置时,应当注意其知识内容的衔接。例如,经济法课程也是经管类学科基础选修课。经济法课程内容中,如果把有关中国税收法律制度包括在内的话,那么,财政学课程中涉及税收的财政收入知识模块更倾向于从经济学方面进行传授。如果经济法课程没有把税制的内容包括在内,那么,财政学课程就要增加相应的时间给予讲授。其二,课内和课外结合,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学生对财政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在课堂上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给予激发和培养之外,还来自于课外对经济学文献的阅读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相对于其他的经管类学科基础选修课,财政学关注的是国家理财及经济活动,是关乎每一个公民的经济利益。如果通过财政学课外小组或者与其他经济学课程联合设立经济学课外小组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对财政学及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也会进一步反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当然,课内和课外结合的症结点是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通过课内和课外成绩的合理分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财政学课堂之外动起来。这种给予任课教师更多自主权的做法,一方面会使学生的潜在的兴趣得到激发,会以获取知识和培训经济学思维选择课程;另一方面也会防止不同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之间朝底竞争的现象发生。其三,通过多种方式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克服功利短视行为的出现。在快餐和素食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出现了唯及格的行为。全学分制实质上是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的行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和改善,而不是纯粹的为完成培养计划而选修课程。但是,学生认知偏差的纠正不是单独一门课程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还需要在培养计划设计时给予综合考虑。其四,讲义的合理运用。讲义能够将财政学理论以清晰、简洁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才能理清财政学理论的精髓。但是,财政学课程除了为学生提供主流和非主流的财政学理论之后,更要为学生传授发现问题、搜集数据的能力,避免出现只会解答讲义及教材习题,却不会运用理论分析工具和实证分析工具回答现实社会中的财政问题。
四、结论
完全学分制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同进入商场有更多的商品可供选择。但是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课程只有在学生研习后才会有真实客观的评价,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更加关注学生对选修课,例如作为经管类学科基础选修课的财政学课程的实际影响因素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如此,学生才会通过财政学课程及其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训练才能学有所获。尽管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小样本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但对问题的思考也会给财政学课程进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怡.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宋健敏、温娇秀.专业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变化间关系的思考———以美国和日本财政学学科的发展轨迹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7):32-36.
[3]张锦华、郑春荣.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状况分析报告———基于56个专业点的问卷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14(7):26-31.
[4]哈维•罗森、特德•盖亚.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乔纳森•格鲁伯.财政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孟飞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