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面交往礼仪方面,中西方便呈现了明显的差异。如日常碰面打招呼的时候,在中国,人们通常都会礼貌性地问一句“吃饭了吗?”、“去哪里?”等等。但是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西方,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题都让人感到不愉快。所以在西方,人们的日常打招呼方式只是一声简单的“Hell了,或是普通的“howareyou?”另外,对于初次见面的朋友,中国人通常都会客气地点点头,或是握握手,更传统一点的是行拱手礼,或是微微欠身。但在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见面拥抱、面贴面或是亲吻才是普遍的见面礼。中国人的思想从古至今都偏向保守,“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从小就开始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所以中国人的交往方式都会比较内敛。微微笑、点点头、握握手,又或是微微欠身,这些便是大众最普遍的问好方式。而西方人则是崇尚一种热情的生活方式,遇人都要来个大大的拥抱才足以表达自己的友好,而且在他们的眼中,欠身似乎显得有点自卑。〔l〕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西方人的打招呼方式过于亲密,不宜在公众场合如此,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所以他们觉得,问对方一些私人问题,如“去哪里?”、“吃饭没?”等,都是一种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的谈话方式,能够增加彼此的亲切感。但是西方人却不以为然,他们把这些问题理解成为一种“盘问”,觉得对方像是在打探自己的隐私,是一种不礼貌的交谈方式。在建议劝告方面,中国和西方也有一些区别。中国人在进谏时,往往都会比较直接,“要怎样怎样”,“别怎样怎样”,带有一些像是命令的口气的词语。西方人在提劝告或是建议的时候,都会用一句铺垫‘,If1wereyou,1would.…”之类的比较委婉的措辞。而且关系越是亲密,说话,越是委婉。
在宴客方面,无论是中西方,酒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品。尤其是在中国,谈朋友,谈生意更是要喝酒。中国人喜欢喝白酒,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酒文化大国。在西方,人们比较喜欢啤酒、葡萄酒和各式各样的洋酒,而且喝酒的量度一般都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一切皆适量而为。除了宴客的喝酒礼仪外,餐桌上的食物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去西方的朋友家做客,呈现在我们饭桌前的无非就是牛排、猪排、面包之类的东西。在西方人的眼中,吃饭是为了充饥,所以他们都会倾向于用大块的肉来填补胃的空虚。当然也会有用生菜水果加酱而成的沙拉作为补充维生素的食物。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宴客的食物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还有就是饮食营养的均衡搭配。而且选择种类繁多,粥粉饭面都有。不像西方的食品那么千篇一律。中西饮食的差异,这归根到底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菜的色香味俱全,注重它的营养和卫生问题,即使是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也不嫌麻烦做精致的饭菜。而西方人,采取的则是理性的生活方式,与其花费功夫做饭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实惠。西方人做事情没有过多的死原则,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态度去对待,比较有弹性。而中国人却觉得,民以食为天,不可以将就着过生活,而且吃得好,才有革命的本钱。在饮酒方面,中国人认为酒量是衡量朋友感情的标准,也是辨别生意胜败的标准。而且在酒桌上,“随量”一词甚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干!”、“感情深,一口闷!”。这也给不少和中国人喝酒的老外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压力。因为外国人没有这种潜规则,酒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调节活跃气氛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提倡劝酒,喝酒的多少取决于个人,而不是其他无形中的因素。〔3〕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将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的礼仪,体验更多不同的文化。从文化本身来说并没有优劣之分,它是社会发展,历史沉淀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现象。现代人应在这个沟通交往广泛而深人发展的时代,尽量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采取适当的礼仪做法,使我们的文化无国界,使我们的交流更顺畅。
作者:周桓 单位: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