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近年来,高校教育逐渐迈入了普及化阶段,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不断丰富,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高校学生管理强化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管理制度
在国家及各级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高校教育事业以迅猛的趋势发展起来。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管理自然也就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受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多种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三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的个性差异日渐突出,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时,高校亟需针对学生的这些变化,进行管理体制战略调整,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保证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从工作实践来看,高校学生管理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当前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落后。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但是,事实证明,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的是以长者的身份,采用行政化说训的方式,过度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味地强调制度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和束缚作用,不重视学生自主判断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扼杀了学生作为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愈加成熟,他们极度渴望得到尊重、自由和理解,假若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容器”,不断地灌输知识或思想,无异于把学生关到精神的“牢笼”里,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则,常常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素质教育背景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管理应该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教育价值。然而,在诸多事务性工作的遮蔽下,高校学生管理一度忽视了自身的服务功能,将目光限定在满足院校稳定发展的现实需求上,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模式单一。受素质水平、教研能力、外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鲜有创新。但是,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环境以及对象发生了急剧转变,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然难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前所未有的疲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运行体制以班级为单位,对应了学年制。学生基层组织结构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管理层级划分也较为明确。但是,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选择导师、课程、修业时长等,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班级、年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班级单位组成的学员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班级的职能和凝聚力,该组织单位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出现了滑坡,导致现行学生管理工作运行体制失效。另外,单一、落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还使得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与奖惩体系失去了可比性、可操作性,原本的学生激励作用弱化。
(三)制度建设不全。目前,虽有不少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类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勤请假流程、评价奖励条例等学生管理制度,规范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行为。但是,这些规章制度也仅局限于满足院校管理需求,却很少考虑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实际,其设计存在很大缺陷。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很多制度缺少很好的经验借鉴,加上对管理制度的实践执行力弱,导致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为了规范学生行为,用制度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硬性要求学生“不可”、“不能”。学生在过度的压制下,很容易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对学校规章制度持冷漠态度,即使经过简单的训斥依旧充耳不闻。也有部分学生管理者工作方式过于呆板、生硬,一旦学生出现差错,必须要按照制度规定给予他们处罚,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认错态度,不给其解释或纠正的余地,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对立关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强化对策
学生管理是高校工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结合上文对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强化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转变管理思想。思想是行为的主导,转变管理理念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无论在何种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新形势下,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将其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彰显人文关怀,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发展学生,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确定全面发展学生的工作目标。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需要高校工作者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认识到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的人其个性存在差异,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引导和激励学生,使其自主探究、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和信任学生,并非是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审视学生管理工作,转变学生在管理中的被动地位,通过自身需求驱动学生自管自律,使其重燃学习信心。
(二)创新工作模式。高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始终处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精准地把握新形势的变化,在现有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上寻求突破与创新。新时期,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教研等多种形式,及时更新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和思想,强化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持。同时,高校还应该组织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者加强管理研究,结合院校、时代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实际,进行学生管理运行体制创新与改革,在实践探索中寻求有效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积极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一些课程、规章、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地调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三)完善保障制度。一直以来,制度建设都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的核心课题。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时代,高校应该重新确定学生管理对象和目标,重新修订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将其引入法制化的轨道上,为此项工作实践提供指导和原则。按照职能划分,高校学生管理大致可以分为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三种类型。在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教育是根本,管理是手段,服务是基石。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行为规范、奖惩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以及反馈制度等,全面覆盖学院的日常工作。在具体的制度执行过程中,高校需要秉持以人为本原则,确定制度服务教育的本质,给予学生适度的宽容和理解,以更正学生思想及行为为本,从而营造校内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和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十分重要。未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可能会面临更多挑战,但是我们也坚信这种挑战能够带领高校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希望教育界的其他学者持续关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为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谢莉娜,钟鸣.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
[2]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3]朱伟光.大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0,14
作者: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