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老子休闲养生思想哲学论文

一、老子养生与休闲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老子养生与休闲思想产生的社会因缘

从社会根源上看,春秋后期,社会矛盾扩大,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度已趋向没落,社会处于巨大的困境之中。统治者的贪婪无度,使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所以老子就论定当时的社会为“天下无道”。首先是战争不断;其次各国内部频繁而残酷的斗争造成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再次是君主专制政体,执政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所以老子以史官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一切,他就想用道德说教去补救,但为了自保,老子提出:“贵以身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13章)意为只有保全自己,才可以爱托天下。老子看到了种种矛盾的对立是灾祸的根源,所以说想要解决矛盾,就要消除对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19章)这就是他消解对立的原则。

(二)文化背景及史官经历对老子养生与休闲思想的影响

老子把“道”作为自己的最高哲学理念。在老子那里,“道”的权威远远超过了上帝,这与中原文化的“天道观”有很大关系。因为从远古时代,人们就注意到了天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延续到周。而老子作为史官,任务就是观察天象,所以他吸取了“天道”思想来作为自己的思想,认为应做到“天人合一”才能长寿。老子也承认其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因为养生之道古已有之,如彭祖的养生之道;此外,老子还继承和改造发展《易》、《诗》、《书》等原典的养生思想。《庄子•天下》说老子的学术思想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庄子称“古之道术”是老子思想的直接来源[1]。

二、休闲与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休闲观

1.“自然无为”的休闲原则老子哲学是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其理论的一种具有自然主义思想的哲学,其哲学中心就是“道”。在道家休闲文化里,以求道作为最高宗旨,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天地之大美。“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它展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道”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无为,天地万物都任其自然,从不违背它们的本性,天地无心于为而物自生,无意于成而事自成。人生于天地之中也应该效仿天地自然无为,把自然看成自己的最高状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落实到人自身,“自然”就是人本真的存在状态,也就是人的本性没被歪曲,能做到为而不争,这就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快乐之境界[2]。

2.“知足常乐”的休闲境界

人们都知道名利富贵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利益富贵可以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和方便。在老子看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9章)追求财富不一定能得到,得到不一定能守得住,物质财富是永难满足的。所以人的思想要纯净,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只要能维持自己生活的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要“去甚、去奢、去泰”,要“知足、知止”。老子认为“知足者富”,不单指物质上感到丰富,更指精神上富有。老子说:“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因此,知道满足的富足,是永远的富足。总之,老子告诫人们,对一切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做到“知足、知止”才能“常乐”,人才能自在安宁的生活,心平气和,达到休闲的崇高境界。

3.“回归自然”的休闲归宿

休闲的最高境界无疑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事物的本真状态或事物本来的样子。“道”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但“道”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51章),对万物不去占有它们,不居功自傲,不做它们的主宰,只是遵循它们本来的生长规律,任其自由发展,少加干涉,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正是“道”的无私无畏,“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所以把“尊道贵德”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生命的原本状态。

(二)养生观

养生观的宗旨是“体道养性”。“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具有永恒性。在老子看来,不具有永恒性的事物,只有从事于“道”才能获得永恒性。他说:“故从事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老子》23章)如此才能达到“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境地。所以老子毕生追求“道”,用“道”来滋养自身,接受“道”的庇护。因此,老子提出了“随化自然、少思寡欲、守致虚静”的养生法则。

1.随化自然老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的现象,用拒斥死来追求生是无用的。老子把死的原因归于“生生之厚”,即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过重,反而会危及生命。所以,老子强调“不自生”,就是不自益其生,即“随化自然”、“忘身”,以达到“和其锐,同其尘”(《老子》56章)。

2.少私寡欲。老子认为仅从形体方面养生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精神和情欲上修养,这就需要少私寡欲。他对社会的奢靡之风进行抨击,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老子》53章)同样,老子把对社会的理论用于个体养生上,认为纵欲对生命的危害极大,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3](《老子》12章)所以人不能落入感官混乱状态和享乐状态,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思念,只要满足就可以了。老子多次指出“知足之足,常足矣”,并认为“知足者福”,若不知足,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9章)。

3.致虚守静。老子要人们保持心灵纯真,在养生上则是“虚静”、“恬淡修养”。他主张以静制动,提出“清静为天下正”、“静为躁君”(《老子》26、45章),指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老子》16章)。他把静看作事物运动的常态和趋势,认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章)。只有这样,才能有婴儿般的快乐。

(三)休闲与养生的关系

老子说:“益生曰祥。”我们知道,休闲是养生的重要方式,是必要的前提。只重养生而轻休闲,养生是很难如愿的。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是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方面的修养即休闲不无关系。一个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即使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一个经常自省、心境平和、淡泊名利的人,自然会少招疾患[4]。老子提倡的自然无为,就证明了这一点。人应回到自然中才能找到自我,才能过一种优雅恬淡的生活,这也是人的终极目标。所以选择正确的休闲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道贵德,人自然就会延年益寿。道家的自然自由的休闲观为人类构建的是一个有意义的精神世界,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并通过它特有的方式来安慰人疲惫的身躯,提升人的生活品味,净化人的心灵,用休闲哲学把人类拉到健康的知性上来[2],因此,老子的“回归自然、少私寡欲”等观点是相辅相成的,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休闲的美好生活,健康的长寿。

三、休闲与养生对当代的启示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挑战。就人类自身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理危机,紧张、焦虑、恐慌———这些心理亚健康因素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疾病增多,自杀率提高,这种现象已被高度重视。现代人休闲的要求是人们要尽量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避开尔虞我诈,心平气和,宠辱不惊,人才能真正回归到自我。总之,老子注重个体生命的保全,也注重道德与修养。老子推崇人养生应合乎“自然”,当然要求人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老子的休闲大智慧至今仍具有很大的价值。

作者:梅良勇 慈秀秀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老子休闲养生思想哲学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85326.html

    相关专题: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网址 论文资源网


    上一篇: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问题分析
    下一篇:谈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受众感情交流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