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的职能与国粹艺术保护及传承
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培养人才,加强学术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国粹艺术固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和不足,提出了“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新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本关怀”的重视。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识教育以“人”为逻辑起点,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拓展人文视野,增进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人文发展。国粹艺术是包孕着民族精神的艺术精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和载体。就这个意义而言,国粹艺术已然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一段文化的象征。
二、大学保护与传承国粹艺术的路径选择
1.以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构建国粹艺术创意发展之路。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这对高校和国粹艺术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高校可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剧团、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加强理论研究,探寻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国粹艺术涵盖了不同类别的艺术,每一项艺术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不结合其艺术特性而盲目地保护,无异于破坏。为此,可考虑将“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意发展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平台。首先,充分整合各类艺术的专家、表演艺术家、文化传承人,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打造实践型应用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通过分工合作,开展集群攻关,加强对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规律、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学理的研究和探讨;此外,可通过与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机构的合作,将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审慎推进国粹艺术创意创业发展之路。
2.健全国粹艺术教育传承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就学科而言,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涉及到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环境科学、文物保护等学科。比如一项戏曲艺术的保护,既是艺术学的问题,又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甚至社会学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要科学地保护和传承国粹艺术,必须具备跨学科的思维,集聚不同学科的人才。总体而言,大学在开展国粹艺术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艺术类专业教育。艺术类专业教育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国粹艺术传承人的重要阵地。当前,艺术教育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西方的艺术理论,而缺少对民族艺术的理论建构;更注重西方或“时尚”的艺术形式,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结合国粹艺术的主要特点,加强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开设如“民族舞蹈与体育专业”“戏曲艺术与传统音乐”等传统而新兴的专业,让国粹艺术在大学课堂上展放光彩;在教学方式上,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将学生引出课堂,带到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中心及一些国粹艺术保存相对完好的村舍,进行现场教学,体验感悟艺术经典。二是艺术保护与传承相关辅助专业教育。就学科而言,这类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对于一些有形艺术遗产,比如石刻,不仅需要人文学科的知识,更需要理工科人才,以保护古老的石刻艺术避免在风吹雨淋中日渐风化,永葆艺术之灵韵。对强调活态保护的非物质艺术遗产,则往往需要用上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一是忠实地记录,一是创意化传承。同时,技术上的问题解决后,还需要进行妥善地维护和管理,这就需要将管理学与艺术学结合起来,培养懂艺术的管理类人才,让国粹艺术在科学的管理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三是艺术类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进行学科专业的整合,改革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通识教育立足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国粹艺术的丰富内涵是通识教育的天然资源。因此,可以将有关国粹艺术的知识融入到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甚至专业课程中,并开设一些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表演艺术的选修课,向大学生普及国粹艺术的有关知识,甚至学习和传承国粹艺术。
3.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当前大学教育的辅助,在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国粹艺术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经典艺术,其本身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到民俗文化村、传统庙会、传承人所在地、国粹艺术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参观,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使他们逐步了解国粹艺术,慢慢激发他们对国粹艺术的兴趣。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由老师组织对某一项、某一地国粹艺术进行田野调查,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支撑力量。
4.通过多元路径,将国粹艺术融入校园文化的建构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学校各个层面,从教室到寝室,从校门到食堂,从路牌到警示语,从校长到一般员工,从老师到学生,无不体现出校园文化之内涵,无不彰显出大学之精神。国粹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积淀,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天然素材。国粹艺术融入校园文化体系,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托图书馆、档案馆,做好国粹艺术的资料收集、留存与影像类“活态”保护。高校可以考虑将图书馆和档案馆打造成为地方的文献与信息中心,广泛收集本地区的国粹艺术资料,包括原始文献、图片等,并进行系统地梳理。同时,还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摄影、摄像、录音等多媒体方式,对后继乏人、濒临消失的一些艺术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国粹艺术的“活态保护”中来。二是依托大学生艺术节、艺术展等展演活动,发挥国粹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校园艺术节、艺术展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节、艺术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多维度展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围绕各类艺术节和艺术展的主题,鼓励对戏曲、古琴或古乐器、武术、书画甚至剪纸等传统艺术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并辅以文化通识的宣传与介绍,让艺术节和艺术展演不仅成为大学生展现才艺的舞台,更是成为传统艺术重新焕发艺术魅力,被青年一代大学生了解、接受、欣赏甚至热爱的平台。三是依托校园四大媒体,广泛宣传国粹艺术。校园四大媒体即校报、校园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通过这四大媒体,在校报上设置国粹艺术知识普及专栏,通过征稿或组稿的形式,定期向大学生普及国粹艺术基本知识;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台播放国粹艺术的影像资料,让大学生直接感知和品读国粹艺术;通过校园网,系统向大学生介绍国粹艺术经典,构建多层面、多视角的国粹艺术传播网络;必要时,还可通过校园媒体组织系列的国粹艺术知识竞赛。让国粹艺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作者:谭会敏 张志全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