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发业进出口总额出现大幅度减少
受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新型市场经济减速等因素影响,甘肃批发业的进出口总额出现较大降幅。上半年批发业贸易额9.78亿,同比下降了27%,多地市州出口呈现出口少收汇现象。从象限分析结果看,兰州、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庆阳、定西、临夏和甘南为“出口少收汇”,以货物流出为主;金昌、酒泉、陇南为“出口多收汇”,以资金流入为主,嘉峪关、平凉表现为“进口多付汇”,以资金流出为主,下一阶段,甘肃分局将出口少收汇和总量差额大于500万美元的地区作为监管重点。
二、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批发业商贸代理企业数急剧增多。近年来,为促进甘肃涉外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放宽涉外企业的准入门槛,并对进出口额较大的涉外企业进行一定政策的支持,促使外省大量的商贸代理企业也入驻甘肃涉外经济体,通过非正常的代理商品出口获取甘肃地方政府的相关外贸补贴。目前甘肃此类商贸公司高达50余家,出口货物涉外金额9.5亿美元。
(二)批发业代理企业造成实体经济的补贴减少。由于商贸企业变相领取政府补贴,对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代理进出口企业一方面利用低值高报方式提高出口额,获取更多政府奖励;另一方面以低税率商品申报税号,减少税费支出,使国家奖励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受益者成为进出口代理公司,并未对实体经济发展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因代理商贸企业经常在本地报关出口货物、异地收汇,造成外贸批发行业货物流与资金流指标不匹配,使本省的出口指标虚高,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
(三)大多数批发业外贸企业发展艰难。受批发业工人年均工资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对主要货币不断升值的影响,涉外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缩小。加之在全球经济环境疲软的大环境下,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对我国的涉外贸易设置技术壁垒,这给批发业产品出口增加了难度。例如目前人民币的累计升值已达到30%-40%,批发业涉外企业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压,企业生存艰难。
(四)大多数批发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甘肃省批发企业尚未很好地采用现代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在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建设使用上都存在缺陷,批发方式滞后;同时缺少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批发企业管理人员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相对发达省份较弱,使用批发业信息系统的商业软件也较为落后,传统的批发交易手段已造成高成本、低效益、信息不全面的缺陷,其结果严重制约甘肃省批发业的发展。
三、政策及建议
(一)建立多方协调工作机制。海关、税务、外汇局等多部门实现适时数据共享,多方联合才能有效地防范骗税、异常资金流动、虚假报关等带来的系统风险,减少国家损失。同时,加大多部门联合执法的监管力度,建立失信外汇企业档案数据库,形成违规企业信息共享。对列入重点监测的企业形成联合检查制度,一旦企业在一方违规,将不能在外汇局、海关、税务办理业务,达到一方违规、多方受挫的惩戒力度。
(二)加强代理出口企业监管。加强旅游购物报关、通关环节的审查,避免低值高报和高值低报情况的发生。严格执行“谁出口,谁收汇”原则,杜绝旅游购物项下外汇收入通过个人分拆结汇和其他企业收汇等方式流入,避免旅游购物外汇收入脱离外汇监管。同时建议地方政府修正出口奖励政策,改变以海关单方面出口数据为依据的奖励方式,同时应参考外汇局监测系统中企业的实际收付汇情况。
(三)提高批发业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甘肃省的批发业应加大技术研发,走产品差异化经营的道路,做到“我有人无,人有我新”的创新思路。鼓励外贸企业积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行多元化出口战略,同时大力开拓东亚、中东、东欧、东盟、南非、拉美、澳洲等新型市场,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分散市场风险。同时应继续积极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利用人民币结算方式,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降低甘肃省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
(四)强化批发企业信息技术支撑。批发企业应在内部建立信息资源网,从订货发货、结算处理,到货物进出库、分拣包装等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控制。建立完善的批发业信息网络,把联机订货系统、单品库存管理系统、备货配货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解决手续繁杂、成本过高、效率过低等问题。批发企业应加快信息化进程,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相关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建立广泛的商品流通信息网络,扩大信息资源共享,进而整体化开拓国际市场。
作者:陈雯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