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技术生产期影响因素
1、组织整合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复杂产品创新系统的代表,从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到商品消费的持续关系中是一个大的集合,而在生产阶段需要更多专业劳动分工的参与者实行社会化管理模式来共同实现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成长期,一方面应立足于当前发展特征,选择科学组织形式,实现更高层次、更完善产业链条的“组织整合”,另一方面要融入全球模块化网络生产体系,尽可能利用全球各产业尚未形成稳固领先势力的时间窗口期形成组织整合创新能力,从而避免低端锁定而失去未来发展空间。
2、集聚扩散能力
赫希曼(1958)提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在企业生产形成基础载体后,会带动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通过城市、园区、孵化器、产学研联盟、公共技术平台与行业协会等创新载体向区域聚集,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当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成本又会逐渐上升,外部经济性明显缩小,包括技术在内的主要生产要素又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欠缺的地方流动,使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有主导性、引领性的产业,首先应发挥集聚的规模效应,再通过扩散能力增加对更广泛区域的带动作用。当然,这对我们的城市发展、园区运营、创新平台、企业模式等都提出了全新与更高的要求。
3、动态创新能力
蒂斯(1994)行业调查证明,许多企业虽然能够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技术资产,但依然没有多少有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动态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就是在一个环境不断变化特征、未来竞争与市场属性难以确定的动态环境下,实现一个关于竞争优势如何获取与维持的扩散范式。因而具备技术资产后,调配资源能力、内外部组织技能、产品开发能力与适应环境变化功能等能力都要进行合理整合与再次配置。由于能力无法轻易购买与模仿,必须通过渐进创新获取。
四、技术商业期影响因素
1、商业模式创新能力
商业模式是是技术和市场的连接者,是技术可能性转变为经济价值的逻辑实施。不同产业需要不同商业模式,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动汽车等行业商业模式表现最为明显。例如美国Tesla纯电动汽车的高端订制与直营店管理模式,淘宝、京东、当当与凡客等我国电子商务领军企业不同侧重的采用C2C(消费者对消费者)、B2C(商家对消费者)商业模式都是成功典范。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催生商业模式的创新,尽管这些行业与企业的价值主张、商业网络、关键资源、运营管理、盈利模式等商业模式要素体系不同,但最终实现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持续获利能力的商业目的是一致的。
2、产业持续创新文化
在加速创新动态环境下,创新周期逐渐缩短,持久性竞争已不在是一件产品或服务的优势,而取决于长期实施产品、服务与过程创新的能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创新文化应打破旧有思维定势,借鉴先进经验,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如硅谷在多年来保持持续的活力得益于它的创新文化,能者就上与广纳人才的公司理念、宽容失败与容忍“跳槽”的人才制度、不断学习与鼓励冒险的精神提倡、精诚合作与分享成功的团队理念、技术资金与企业构架的灵活开放等都构建了硅谷持续创新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世界创新型经济、技术、资金的聚集地与创新创业的吸引地。
3、全球贸易创新能力
当今全球贸易日益渗透,发达国家一方面始终牢牢掌握贸易控制权,另一方面竭力维护对自己有利的贸易保护主义,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传统产业都是从发达国家转移而来,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导致即使多方博弈也难以占据全球贸易的制高点。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时间起跑线上让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不至于天壤之别,为我们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取主动权提供了有利的时间窗口。因此在技术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政府应着力于对外交涉与维护公平能力建设,相关产业组织应着力于技术领先与产业预警能力建设,企业着力于提高研发能力与品牌树立能力建设,共同提高全球贸易能力,增加贸易抗风险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
【参考文献】
[1] 郑勤朴:浅淡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01(5).
[2] 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与评价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4(6).
[3] 陈继勇、周琪:新兴技术产业化演进及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
[4] Bush V.:Science and the Endless Frontier[M].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Washington.DC,1945.
[5] 柳卸林、何郁冰:基础研究是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J].中国软科学,2011(4).
[6] 吕铁、贺俊:技术经济协同转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重构[J].学术月刊,2013(7).
[7] 张永伟:从追赶到前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8] 王然、邓伟根:企业家精神对我国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1(2).
[9]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0] 大卫﹒J﹒蒂斯,加里﹒皮萨诺: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R].加利福尼亚大学,1994.
[11] Mil﹒Terziovski,Amrik S Sohal:The adoption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 [J].Technovation,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