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北京应向外转移哪些产业

京津冀本为一体,从自然地理上讲,京津冀主体属海河—滦河流域;从历史渊源上讲,京津冀同属古九州之冀州。目前,京津冀作为环渤海湾地区三极(京津冀、鲁、辽)中一极,经济总量与山东相当、为辽宁两倍。但京津作为中国直辖市,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相比较,京津两市与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格外显眼:一方面,京津两市不仅没有体现对河北环京津地带的带动作用,相反,环绕京津两市的河北一些县市就像“灯下黑”一样,以贫穷著称;另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因人口过度集中,出现了交通拥挤、淡水紧缺、雾霾天气增多、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对于河北经济发展“偏瘦”和北京经济发展“偏胖”问题,不是中国高层对于“眼皮底下”问题不重视,也不缺各种规划和计划,只是中国高层和京津冀高层不是选错了“郎中”就是太相信“宫廷太医开出的方子”而已。如果继续走老路,不跳出内部封闭决策“怪圈”, 不“望闻问切”,决策不接“地气”,只是一味地闭门纸上谈兵,依然会重蹈老路。对于京津冀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只有深入基层,换位思考,方能找准病因,开出对症药方。 
  京津冀发展差异根源 
  从省际层面看,京津冀三地分为三个发展等级:北京处于经济发展高端,天津处于经济发展中端,河北处于经济发展低端。在产业结构上,北京作为首都, 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0.8:22.3:76.9,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不仅构成北京经济发展基础,而且是未来北京产业发展主要方向;天津作为直辖市、中国北方国际港口城市和科教发达城市,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50.6:48.1,天津将以“对外开放”和“研发转化”为基础,加快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河北不仅肩负拱卫京城之责,而且承担北京、天津生态保护、水源涵养、能源供应、蔬菜保障之责,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12.4:52.1:35.5,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从宏观角度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由战略定位不同和区域发展条件、区域发展基础不同决定。 
  但从中观区位角度看,河北环绕北京一些县市构成了非常显著的经济贫困带,则显然有悖于一般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对比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乃至中西部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湘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大多数城市群表现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是离城市群中心城市越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离城市群中心城市越远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京津冀地区呈现出的这种典型的区域经济反常现象,一方面说明京津冀远没有达到“一体化”发展阶段,北京、天津还处于集中城市化发展阶段,未来可能相当长的时间还不可能对河北起带动作用,京津冀地区依然处在“中心区(北京、天津)”与“边缘区(河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阶段,“灯下黑”或“大树底下无小草”情况还有可能继续延续;另一方面说明,京津冀产业结构还处在“竞争大于合作”或严重“断裂”状态,北京、天津经济辐射本没有按照常见的“墨汁扩散”和“点轴扩散”路径,而是按照“等级扩散”路径,最典型表现就是北京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选择了远程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 
  从微观区位角度看,京津冀地区“中心区(北京、天津)”对“边缘区(河北)”经济辐射的“断裂带”,是否与河北和北京、天津行政区划界线高度吻合,也就是不同的行政区划是否阻碍了京津产业和科技成果向河北的转移,研究的结果是否定的。 
  以北京为例,北京经济辐射能力的急剧衰减,其实在北京五环就是一条明确界线。2006年北京市提出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把18个区县分成了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个功能区,真正不宜发展经济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就是处于西部和北部山区的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其余11个区均适宜经济发展。 
  但从2013年北京各区县GDP和人均GDP看,真正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区县也就是朝阳、海淀、西城和东城,各区GDP在1500-4000亿元之间,4个区GDP占到了北京全市GDP的62%,区域特点或为集中了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总部的北京中心区,或为特殊功能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央商务区);其次为大兴、顺义、丰台,各区GDP在1000-1500亿元之间,3个区GDP占到了北京全市GDP的18.4%,区域特点或为北京对外门户(首都国际机场),或为北京特殊功能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或为北京都市区;再次为昌平、通州、房山、石景山, 各区GDP在300-550亿元之间,区域特点或集中了一些大企业,或为北京近郊,或为北京都市区。 
  从北京各区情况看,北京经济充分发展的区主要集中在五环以内的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等区,而昌平、通州、房山、石景山等区位条件好的区还没有充分发展,这说明北京远没有达到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北京有没有可能大量转移产业? 
  北京作为首都,集中了全国最好的文化教育和医疗资源,“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北京服务于全国人民”也成为北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前述北京的问题确实又与人口集中过多有关。据统计,北京2013年末常住人口为2114.8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8%。因此,分散人口、改善居住环境成为了当前北京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通过产业转移,缓解北京人口过分集中的压力?从产业结构讲,2013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为0.8:22.3:76.9,因此,北京对外转移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一方面,北京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产业,集中分布在北京五环以外;另一方面,北京第三产业中一些传统服务业又集中了大量人口,且主要服务于北京以外地区。在北京二产中,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在顺义区,北京福田汽车公司在昌平区,北京奔驰汽车公司在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饮料行业中的北京雪花啤酒公司、牛栏山二锅头公司、汇源果汁公司等在顺义区,石化行业中的燕山石化分布在房山区。 
  转移北京哪方面的第三产业?从北京第三产业结构看,笼统讲某个服务行业移出北京都不合理。由于任何一个服务行业都有服务北京人口部分和服务北京以外人口部分,因此,需要认真调查、仔细分析,绝不能“一刀切”式地简单出台某一服务业转移政策。应当转移出去的是人口集中或吸引大量人流服务于北京以外人口的服务业,如转移部分医疗资源、教育资源、批发市场、金融行业和通信行业中的后台服务等到北京五环以外县区或河北省;另外,转移的产业主要应以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等五环以内城区产业为主。 
  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向 
  京津冀三地自中国推行市场经济政策以来从没有停止过所谓的区域规划,但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了负效果,关键在于没有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根本规律。对照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发展经验,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要构造产业链内部合作,让外来产业本土化、根植化。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追求所谓产业转移,或许能够取得短期经济效果,但长期效果还是要建立在产业链内部的经济技术合作基础上。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北京经济技术对外辐射由远程的等级扩散转化为近距离的墨汁扩散和点轴扩散,充分发挥北京的研发优势、天津的转化优势和河北的生产优势,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由此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达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目标,使北京由“胖”变“强”、河北由“瘦”变“壮”。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北京应向外转移哪些产业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4084.html

    相关专题:数字图书馆 海尔供应链金融


    上一篇:去政治化思考中国能源安全
    下一篇:京津冀的“共振点”与“共赢点”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