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 “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无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实现的有效路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指导思想既包含了近年倡导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原则,更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精髓,内涵更加深刻全面。
城镇化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大系统,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系统的承载体,各系统相互牵制、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确定,就具有相对的不可更改性和约束性,影响深远。
要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理念:讲究规划,守住底线,创新发展,尽量避免智慧城市与城镇发展无关的误区。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城市预测、干预、修复等实验室进行仿真研究,系统制定引导性标准,在广泛征求政学产研用资各方意见后,由专家们进行把关,发布相应的管理办法、指标体系,并从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业推进、投融资等多方面开展具体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底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先后遴选了两批共193个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市、区、镇。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明确要求各城市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和重点突破,把握好5个实施要点,即注重一城一策,谋划发展路径;注重以人为本,控制绩效质量;注重产城相融,加大内生动力;注重共享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市场主导,优化配置资源。
经过两年的创建实践,各地的标志性成果已经呈现。河南舞钢市提出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心镇中心社区集中”的举措,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新路子;广东佛山市乐从镇通过小城镇产城融合,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结构,实现了城镇化的有机发展;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积极进行机制体制创新,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实现了新城开发建设运营。纵观这些探索,有个共同的特征:体现了地方城市将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提升了政府的法制意识、契约意识和市场意识,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求达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各自定位和良性互动,使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