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发现所涵盖的范围及特性
审计发现所涵盖的范围其实就是审计所覆盖的范围,审计发现的突出特性是时效性。审计的领域非常广泛,凡是企业经营活动涉及的领域都属于审计的范围,国家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经说过,“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就到哪里”,充分说明了审计的范围之广泛。作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政府对企业的审计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重大决策审计、重大项目专项审计、投资审计及其他综合性审计或专项审计等。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含评估、咨询等)对企业的审计主要是受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开展的资产、负责、损益情况审计或其他专项审计等;或者企业自行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下属企业开展的财务状况、经济效益、投资项目、内部控制、经济责任、重组并购、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咨询或评价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主要是按照国家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或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开展的经济责任、经济效益、财务收支、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重大经营决策及其他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等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企业内部审计还可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开展经济合同管理、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专项工程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各种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内部审计可以根据企业自身需要,灵活安排各种审计项目,审计的目的性、特定性和效益性更加明显。由此可见,审计发现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审计发现所应涉及的范围。审计发现的时效性说明审计所涉及的问题或提出的缺陷和不足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离开某个特定时期,这些问题和不足可能会消失,这主要取决于各管理部门对审计发现的认识和整改力度,以及其努力程度。如果让问题和缺陷放任发展,后果只会越来越严重。除了时效性之外,审计发现还具有对风险的预见性。审计发现是对过去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判断和评价,在审计截止日至当前日期内,如果企业尚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那么审计发现中所涉及的相关企业风险将会惯性存在下去。这种预见性往往是通过对客观事实和各类经济(技术或财务)指标的分析和判断实现的,具有较强的特定性。
二、正确认识和分析审计发现中的各种风险
如前所述,审计发现包括审计发现问题、关注事项和提示事项。由于审计范围可以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审计发现的内容就必然会揭示企业各个领域的有关问题或风险提示。如何透过审计发现了解企业各种风险,这是很多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审计及审计发现。对于企业来说,不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是对企业自身“免疫力”的“健康体检”。审计能发现问题,说明企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在管理上还存在不足之处。但审计工作有时并不被某些部门、单位所接受,使审计往往面临较多的“对立面”,有时错误认为审计在找自己麻烦。其次,要透过现象或问题看风险。有关部门、单位不能仅仅从表面判断审计发现的内容和性质,也就是说对待审计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刻研究,分析问题背后潜在的各种风险。例如,某企业通过分析内外部审计发现以下问题,认为企业可能存在如下风险(见表1)。企业应当对审计发现举一反三,认真梳理管理中各环节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审计发现所指向的风险,及时整改,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三、审计发现和风险预警管理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审计发现与风险预警管理没有直接联系,但从审计发现所指向的风险看,审计发现和风险预警管理存在本质的联系。首先,审计发现为风险预警管理提供支持,主要表现为:以监督方身份提供预警信息,推动预警管理系统不断完善。有关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风险分布范围,重新检查或查找相关管理领域内的薄弱点,判断风险强弱程度,修补风险管理漏洞,分类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完善风险预警和管控机制。其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变化为审计发现提供了方向。凡是预警管理系统中,在特定周期内风险指数变化异常或变动指数较大的项目,一般可以作为内外部审计优先考虑的对象。例如,表2是某企业在某年度内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中个别指标变化情况与审计关注程度。由此可见,各职能部门、单位可以通过审计发现,梳理经营管理环节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风险预警管理。同时,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中指标的异常变化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持。
四、以审计发现为引导的企业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
1.预警管理体系适用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这种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各类内外部审计发现的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各类审计信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在相对固定或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内无法取得有用的审计信息,那么预警体系所需要的指标将无法实现更新,风险指标也无法及时计算,也就无法实现预警。因此,这种预警管理一般要在以下前提下完成:一是内部审计计划安排合理,审计项目的实施具有固定周期和一定的规律性,周期的设定要按照企业实际管理需要确定。如果获取的指标不及时,或无规律性可循,那么计算的风险指标将失去实际意义。二是要有完善的审计监督和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如果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运用,那么也没有必要建立以审计发现为引导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企业对风险预警管理的研究不会仅仅限定在某些单一领域,如单纯的财务风险预警、单独法律风险预警等,而是要尽可能的建立起涵盖领域较为丰富、内容相对完善的预警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管理的内在需求,因此,以审计发现为引导的风险预警只是企业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方面,具有一定的补充功能。以审计发现信息建立起来的预警管理体系,其主要优势在于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广,覆盖面宽泛,不仅仅是财务方面的,凡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不论是资金使用,还是战略规划、重大决策等,都是审计的范围,更是审计发现所要描述的内容。另外,通常认为企业(集团)内部实施“上审下”更加有利于审计职能的发挥,因此也认为企业(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风险预警管理更加实际和有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
企业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成应当是包含企业各类关键风险指标的集成,而不是某些单一方面指标的叠加,对不能反应或其变动也不能反应风险指数变化的非相关指标则对风险预警管理没有实际意义。当然,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设置单一方面的风险预警系统。如:为加强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建立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为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为加强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建立企业运营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等等。对以审计发现信息构建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其构建模型应当是镶嵌式和独立式两种。镶嵌式是指以审计发现信息构建的风险预警指标镶嵌于企业整个预警体系中,与其他专业方面的指标协同使用,相互融合,共同反应风险变动程度;独立式是指以审计发现信息构建的风险预警指标独立构建风险预警系统,不与其他专业指标协同使用,独立完成风险预警。如果审计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持续提供预警信息,即审计信息在有效时间内不能连续或无规律性,那么,不论镶嵌式模型还是独立式模型都不能进行有效预警,或者预警滞后,这样便失去了风险预警的意义。以审计发现信息构建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镶嵌式应当是最好选择,因为这种方式下,可以更多的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判断,结果更可信赖。如果审计具有较强的时间规律性,而且获取的信息比较广泛,足够支撑预警系统的建立,当然也可以选择独立式预警。预警管理最好的方法是风险指数法和风险坐标图法。风险指数法是指在预警期内通过对一系列指标的变动值进行标准化加权综合处理,最大限度综合各项指标的权重和贡献大小,从而合理确定风险程度的方法。在此方法下,一是应先将各指标按敏感程度分为先行、同步、滞后三类,优先使用先行和同步指标,观察和参考滞后指标;二是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小,这需要综合考虑历史经验值、行业特点、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及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三是要确定合理的风险限制或风险指数标准值,实际计算得出的指数超过限值时,即风险加大,低于限值时风险减小。风险指数的示意图如图1所说。风险坐标图法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以便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的比较,从而确定各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的方法。如:绘制某公司的风险坐标图,并将该图划分为A、B、C三个区域,公司可以承担A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不再增加控制措施,严格控制B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专门补充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确保规避和转移C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优先安排实施各项防范措施。
3.风险预警的实现
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应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护理医学论文,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的意识和理念,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努力实现风险可控、在控、能控。
作者:邵群
相关专题: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