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探讨
摘要没有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甚至不能理解他们的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这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人性化这一角度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断培育学生独特的个性。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品德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的总体素质也要得到相应的提高。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必须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文教育模式的运用,通过激励等手段实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性化
1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它是人所必须拥有的,有别于其他任何物质,是人都有的基本属性,它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其他动物,是人在与自身、社会和自然的实践关系过程当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征,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个性这三者的完美统一。[1]而人性化就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地考虑每个人的利益,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关怀,根据人类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为最终目标,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求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作为目标,视大学生为拥有独立特性和观念的受教育对象。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是完整地,科学地,准确地知道学生作为特殊性质的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带来真切的人性关怀。让我们培育的大学生朝着“具有自由个性的现代人”这一目标前进是现代高校思政教育人性化的目标,让我们的学生最终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论升华和超越极限。[4]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性化应注重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能,其目的是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挖掘人,信任人,尊重人,尽可能发现每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建设上要达到最大化,我们要用挖掘和信任的目光去觉察到每个不同学生身上的亮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和超越。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人性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合理需要。我们知道,每个人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都有不同的需要。我们应该做到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因此,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显示出具有人性化的关心,要充满人情味,要能够引起大学生在情感上的共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目的是塑造大学生优秀的个性和品德。没有经过文明与情感的传送、内化、交融和改进来使个体实现社会化,使个体拥有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达到人性化发展。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并且,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培养出一个比较完美和完整意义上的人,才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他们才能具有良好的人格和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容易适应这个社会,面对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化的不足
2.1重视社会的需要,轻视个体自身的认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把重点放在对大学生人性和人格的尊重、关心和完善上,有些甚至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这对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社会功能,而教育者往往只关心其政治教育功能,始终把相关政策、法规和其他非本征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目标模式的标准。社会和政治的目的和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的影响使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严重忽视甚至抛弃学生的利益和学生的精神需求。2.2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情感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多次修订的法定大纲,提供系统的教学教材,严格的评估方法,培养教师的专业,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容、系统完整的体系,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则缺少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注,缺少规则,找不出有效的办法,也没有系统的指标体系。[4]此外,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健康素质是养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行为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当前的高校的思政教育却没有把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因素考虑在内,仅仅是通过理论课的教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也就无法达到其所应有的教育效果了。2.3重视教育主体,轻视受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他们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长期的实践经验来看,总是存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被重视而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遭轻视的现象。因此,教育者的权威在这种行式下便显得很大,教育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便等同于说教一般了,与教育主体相比,便绝对地把同样拥有主体意识的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放在了非主体化的地位了,这就致使大学生成为了悲观消极被迫地接受社会规章制度和政治理论思想的用具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被完全忽略了。
3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3.1要始终不变地把教育理念立足于人性化上,用关怀和关爱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只把思政教育工作者看做整个思政教育过程的主体,把大学生从所谓的客体变成主体之一,把“一切工作为了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品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3]同时,还要积极关爱他们,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3.2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做到兼顾和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所不能忽视的,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更有甚者把思政教育课理解成单纯的知识传授,使本来生动形象的“说理”,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传统的对学生评价和成绩考查方式是由单一的“千人一卷”进行静态评价,在教学效果评价考核指标中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估是很难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起不到作用,我们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也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面对“人性”的教学模式,动静态相结合,以师生互动的动态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努力的目标。3.3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运用多样、灵活的激励管理手段鼓舞学生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采取鼓励学生的激励方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尽力满足其合理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充满期望和热情的教师是我们实行赏识教育所需要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因为这样的教师才能发挥激励作用,使学生更加自立,自尊自爱,自强,最终树立自信心。[1]我们知道只有在新的领域去尝试我们才能有新的突破,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去尝试,只有自信的人才会放下不需要的包袱大胆地去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因此,我们学生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敢于挑战。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然后继续发展这些兴趣爱好,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此获得成功也是早晚的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让受教育者始终保持积极的进取心,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激励赏识教育模式,这样就避免了千遍一律地套用教学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娜.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D].济南: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3.
[2]安成林.人的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2.
[3]冯海萍.关于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青春岁月,2013.
[4]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1.
[5]李栋宣.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作者:熊玉萍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摘要:从内化人文关怀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借鉴优秀的人文关怀素质榜样,在反思总结中提升人文关怀素质几方面研究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素质,使人文式的教育理念广泛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发挥其应有价值。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素质
对于人文关怀这个概念,或许有的人还比较陌生。其实,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本。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国家获得了发展,大学生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人文教育理念应当被广泛植入到每个高校教师心中,从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内化人文关怀信念,增强责任意识
简单来讲,内化就是指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国家倡导的方针、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让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内心深处自发地形成正确的意识,以此来驱动自己的行为活动。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方针,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且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社会风气确实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之下显现出了新的气象。当这些都在人们心中获得内化之后,就会进一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它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为大学生个人的成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人文关怀有什么联系呢?具体来讲,只有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提高,才会意识到将人文教育理念运用到高校教学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自觉、认真、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对于教育的重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内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进行外化。也就是说,要通过人文式的教育模式在学生心中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更好地支配他们的行为,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这也是我国现阶段新的教育模式的创新和要求。
二、借鉴优秀的人文关怀素质榜样
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就在于人文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善于从历史中吸收营养,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明的教育者;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这才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深地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当代中国正处于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关键历史时期,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得更好,就要广泛地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些优秀的人文教育经验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总结和发扬种种成功经验。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们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三、在反思总结中提升人文关怀素质
相信每一名教师都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其实,做到这一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那就是多阅读、勤思考。另一方面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一点就比较困难了。这不仅仅与教师平时的实践经验有关,与其自身的“悟性”也有很大的关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样的道理,教师也要时常找寻自己身上所具有的种种问题,在找到问题之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悟性高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而悟性相对较低的教师则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在教育活动当中,教师要时刻根据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来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于一些学生认可的方面要继续发扬下去,对于一些不正确、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改正。教师要尊重大学生提出的意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肯定他们的发展,时常鼓励他们,给予其前进的自信心,维护其自尊心,真正让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坚定的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内化人文关怀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借鉴优秀的人文关怀素质榜样,在反思总结中提升人文关怀素质几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素质,使人文教育理念广泛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刘桂林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权力运作模式
[摘要]文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另类”模式———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的运作模式,指出以“规训”这种“微观”权力运作的主要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即通过“规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更易于接受,更加科学合理。福柯的这种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维度,打破了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死板、实效性差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权力;规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以改变多年来僵化、实效不高的被动局面。福柯的“微观”权力运作模式巧妙地借助“规训”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常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者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规训”使思想与政治结合更加紧密
权力是社会运作的基本形式。法律模式和经济模式是现代权力最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模式,并且两者都源于经济领域。福柯认为,从经济角度对权力进行分析不能完全解释权力运作的机制,这直接导致“赖希命题”和“尼采命题”的产生。“赖希命题”不仅指出权力是一种压抑,甚至认为权力的机制也是压抑的;“尼采命题”则认为,权力关系的基础是势力的敌对活动,权力是一场战争,运作在政府与反抗的过程中[1]。福柯在比较了两大方法系统后,首次提出了“微观”权力这一概念,具有既非经济模式又非政治模式的权力属性。这与西方传统的权力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理解,以“中心化”的权力为基点,强调围绕统治权而进行的斗争,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和控制不同。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以相互交错、无所不在关系网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因此,福柯的“微观”权力强调“去中心”“建构性”“无处不在”“无主体”,主张从宏观权力转向微观权力去解释社会现象。福柯认为“规训”是“微观”权力的主要运作方式。“规训”是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福柯创造的一个新术语。在英文中,既可做名词使用也可做动词使用,它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校正、训戒等多种释义,还有“学科”的释义。福柯正是利用这个词的多词性和多义性,赋予它新的含义,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2]。教育是对人的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典型的教育类型。首先,“规训”具有非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具有政治属性。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规训”作为一种非政治性的权力运作,消除了思想对政治在属性上的排斥。思想教育中“规训”的非政治属性,改变了传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彻底消除了传统意识形态建设赤裸裸的政治印记,这使“思想”与“政治”结合获得可能性。其次,“规训”具有无主体性。这种无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容易感觉不到“政治”主体的存在,让“思想”的自由本性得到舒展。这使“思想”与“政治”的结合消除了对立性乃至敌对性。再次,规训具有积极的建构性。与传统的权力的压制性、否定性、管制性不同,规训权力是一种生产性、积极性、建构性的力量。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通过设定有利于学生思想成长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各个单元,设有包含各类教学、学习、考试、作业、就业等方式,各自通过规定的程序和行为去完成,实现目标价值,这使“思想”与“政治”的结合获得了新的意义。可见,思想天生反抗压制,而“微观”权力恰恰是一种积极性、建构性和生产性的力量,这种建构性的“规训”有力地促进“思想”与“政治”的结合。“政治”与“思想”在教育上的结合以“规训”的方式呈现,以非政治的形式打通了两者的敌对性断裂,以“无主体”的形式消除两者之间的对立性,以建构性为两者结合奠定了积极的价值基础,使两者在形式上、价值上和技术上的相融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二、“规训”使思想与政治结合更加有效
技术追求效率和效果。“规训”强调技术,在分析微观权力运行机制的过程中,福柯特别关注权力的技术问题。规训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形式权力的轨道。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术、程序、应用层次、目标”[3]。规训的技术性要求其运作必须落实到“细节”中。福柯认为规训技术具有普遍性,他将监狱的规训类推到教育领域,认为与监狱中的规范技术类似,学校检查、考试也是教育最常用的技术。而“检查、考试”通常体现在课堂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这种通过设定考试目标,以达到目标作为检验标准的方式,通过时间、空间、程序、身体各方面的技术安排,使得学生个体学习行为最大程度地体现出规训技术所追求的高效性、有效性价值。考试是检查的重要形式,它把监视和规范的技术结合起来,是一种从时空安排和和纪律监督等方面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全面、细致监控的权力规训机制。一是对时间的精细切割和安排从技术上减少了作弊的存在,也提高了组织庞大规模考试的工作效率,同时又确保学生学习效果得到客观反映。二是对空间的铺排在技术上有效地减少了作弊的存在,同时又让学生有更充足的空间和良好的考试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挥水平。三是严格执行考试程序,在这个过程中,考试与知识产生勾连,也使得其权力属性得以凸显。某种意义上,高校已经变成一个不断考试的机构,考试被编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不由自主成为知识的客体,成为权力控制的客体。考试的程序提供了一种对学生改进型观察、质问和判断的展现方式。在一个个经由考试获取的精确的分数段中,每个人的学习成果都可计算,每个人都被“要求经过统一规范的学习和考试制度”[4]才可获得资格,为了获得这种资格,学科规训又进一步得到某种强化———一体化的形式在教育的合理性和评价的实证程序中周而复始,井然有序[5]。“规训”的另一种技术形式是通过对身体的矫正从而达到影响学生思想的效果。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中,制度化的高等教育通过系统化的“学制”“专业”“班级授课制”把师生分类于不同的院校和专业,通过各类的班组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地安排,使其行为规范。在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饭堂,同样通过空间安排、功能区设置等方式,将学生进行分区分类,树立各类模模范和榜样,预防各种不文明行为,对各种不符合现代阅读、运动规范、用餐的行为及时制止。比如高校的这些课程表、作息表、运动规范等都可以从保护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的制度,将学生群体“规训”成为高校所希望成为的“人”。“规训”的第三种技术形式是惩罚。福柯认为规范化惩罚就是一种“微观刑罚”,是“微观”权力最强有力的表达形式。学校中的规范化惩罚通常表现为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分标准,具体运用批评、表扬、矫正等方式实施,评价的内容也几乎涉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甚至家庭生活和社交情况的所有方面,对不符合要求行为和学生进行惩罚。这些规范化惩罚已经被泛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行为不是通过明显的压抑而被管制,而是通过一套与正常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标准和价值来加以约束,这套标准逐渐形成一张弥散在校园中的权力网,使权力的实施被赋予一种肯定性的意义[6]。规范性惩处具有向目标看齐、缩小差距的作用,确切地说,它具有矫正功能,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评分,描述出差距、划分出等级,并对相应的等级给予对应的奖惩,也就是通过惩罚性的机制进行纠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权力却不残暴,不会直接摧残对象,而是耐心地反复地作用于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得人按照权力的意愿来改变,不放过身体每一部分,使得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得驯服,变成一个每个零件都听话机器,因而权力可以在身体上畅通无阻。“惩罚权力更加巧妙而无形的运作,默默地组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客体现实领域,在此领域中惩罚将作为治疗而公开运作,判决将被纳入知识的话语中”[7]。这套维护高校秩序的中性制度,成为“微观”权力具有匿名性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规训的温柔性,让学生无法察觉而自以为生活在自由的维度中,而实际上是处于被要求、被定义、被允许的另一种“自由”中。可见,“规训”的技术特性使“思想”与“政治”结合于各种细节和程序当中,按照技术追求效率和效果的本性,经由“规训”的效率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规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合法性
规训是介于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规制的一种“微观”技术性权力,能生产和培育各种规范性力量和行为,是维系现代社会秩序的特殊机制。在意识形态教育中,传统权力以命令、要求的形式出现,这些权力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在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上。但是“规训”让意识形态教育以专业化、知识化的形式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获得现代教育科学的学科合法性的支持。在这里,知识获得了客观、独立的属性,并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的形态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从政治合法性转变为科学合法性。福柯在“知识—权力”理论中提出“知识范式”这一概念,指称特定时期知识的产生、运动及表达的深层框架。“知识范式”本身不是知识形式,也不是各种异质性知识、主体、精神中透视出来的共通理念和核心态度,不属于理念的范畴,属于条件范畴,仅仅是“某一时期可以发现的关系综合”,是各种知识的总关系,知识空间内的那些构型,它们生产了各种各样的经验知识[8]。福柯通过对知识起源及历史的探究深入挖掘出一套产生知识,衡量知识、支配知识的控制规律和内在规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在不同时期控制人、统治人的力量。他区分出了四种“知识范式”:文艺复兴时期以相似性来判断事物,形成知识;古典时期把表象和外在经验当作知识;现代时期以“人”的观念就是一个知识的产物,“人”的意义在此时期形成;当代时期以无意识力量,如通过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等的发展诠释,提出了人的“不在场”。福柯认为四种“知识范式”没有延续或发展趋势,它们之间是一种断裂,不应该用哪个比较进步来衡量[9]。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学科”的科学形态出现,可以说,这是一种“知识范式”转变的结果。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伴随着一套关于“规训”形式的“知识范式”诞生,并通过这种范式的转化获得另一种的合法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建立在“人是政治的动物”“人需要政治信仰团结在一起”“政治是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的这种“知识范式”的基础上的。表面上看,政治似乎只和党派、政府、军队以及政治人物有关,其实政治生活也是普通人的一部分,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每个人都生活在政治的影响之下。思想教育作为一种不停顿的规训,它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在其他“规训”机制中的各种做法,把其他各种“规训”技术都集合在学生身上,更为彻底、有效地实现目标。尽管在教育实践领域,主流的指导思想都主张教学自由、平等是解放学生天性和激发创新能力的关键。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教育规训技术一无是处,甚至是对学生身体、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压制与摧残。恰恰相反,规训权力是肯定性、建构性的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中,通过非政治化提高“思想”与“政治”结合的相融性,通过“规训”的技术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学科化将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合法性顺利转变为科学合理性。可见,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维度。
作者:林秋生 单位:肇庆市国家税务局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创新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大计。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激励模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受限,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在评析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模式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效果作出分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创新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激励机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教育活动其本质上便是怎样对所教育的目标采取有效的管理,促使其能够依据教育者所预先规划的方向前进。激励机制可实现学生对远大抱负理想的建立,促使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励机制的核心理论思想便是实现对个人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有效激发,使之产生出积极性的行为方式,并以此来提升个人工作、学习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激励理论被引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来,在历经了20多年的实践证实,激励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其在对教育目标的实现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首先,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措施的实施可实现对学生凝聚力的提升,培养出符合国家、学校教育目标的知识型人才,并且教师还可利用对学生采取激励措施来达到有效的教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以及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高级人才作出不懈努力[1]。其次,借助于激励措施的实施还可促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进而促使相关学校的整体学生素质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同时还可促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再次,有效的激励手段还能够促使原本便十分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为优秀,原本处于班级中游的学生以及落后学生转变学生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愿意为他们作出贡献,促进学生相关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2]。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便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调动起来,促进学生高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为了实现对于相关人员的有效激励与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不但要对激励要素、方法等展开深入的探究工作,同时还应当设计出一个更加稳固、高效的激励机制。这一机制便是将个体作为核心基础的一项制度与工作系统,是以个体需求、习惯与人格为基础,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引导个体行为的工作制度与系统。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内容较为滞后,供需错位在整体激励机制之中,激励主体依据具体的激励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来对激励客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导向引导,促使被激励者产生出具体的反应。而被激励者所产生出的反应程度或是对激励是否会回应,则是受到被激励者对于激励内容的实际需求所直接影响的[3]。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当中却大量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激励行为,激励方式及内容均未能够及时予以更新,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现了供需错位的情况。2.2时机把握不当,忽略时效据有关心理学研究证实,及时有效的激励措施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但是若激励内容之后忽略了时效性其有效率仅有20%,这也就表明了对激励时机准确把握的重要性。然而在目前高校激励机制的实际实施过程之中,很多时候针对激励时机未能够予以准确把握,导致激励效果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激励机制的实施过程之中存在有诸多的问题情况,如:该奖励的未予以及时奖励,该处罚的耽误、拖延,这不但会导致学校规章制度的威信受损,同时也将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2.3过程缺乏民主,有失公允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在激励机制的构建方面相关文件、条例、制度与规则仍不够完备,在进行奖励评定时不公平情况时有发生,在进行惩处之时也常常不能一视同仁,常常会采取多重标准,出现因人而异的情况,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自然也就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情绪大大加重。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即为民主原则,其所要求的是无论奖赏或惩罚均应当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并要求在广大学生的监督下进行。其次,激励工作应当做到透明、公开,针对奖惩标准、人员名单等均应在全校范围内公示,严禁暗箱操作。相关部门在进行奖励之时,若是违反了民主、公正原则,采取暗箱操作,主观臆断,便会导致激励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4]。2.4评估存在不足,反馈不力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当中,教育者往往更加关注于激励目标与方法,而鲜有建立起相关的反馈机制,也很少有学校设置相关部门来开展激励反馈工作。通常高校反馈工作大多是采取课业考试的形式,利用理论课的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而这也必然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性。因而,当前高校激励反馈机制和评估系统的严重缺失,对于整体激励机制的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措施
3.1了解需求,全程激励激励的出发点应当是以满足于对被激励者的实际需求为原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中,将人的需求共分为了五个等级,每一个被激励者在不同阶段当中的需求同样也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因而,激励主体在针对客体展开具体的激励行为之时,应先将客体予以不同的类型划分,找出相应的切入点,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分析,要坚决避免出现“经验主义”的错误,激励的选择通常也并非一劳永逸,对比必须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采取个性化的激励策略。人的需求层次是由低到高对自我需求的不断满足,在需求得到满足后心理便会平衡。因而在对于激励措施的开展应当由需求开始,而要想实现对高校学生需求的产生,可由以下几方面来实施:第一,帮助学生产生新的需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习积极性;第二,针对存在消极心理情绪的学生,应当首先了解他们产生不满的具体原因,以消除其不满来达到激励效果;第三,为学生创设出新的机会,促使学生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活力[5]。3.2把握时效,及时激励依据激励在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可将激励划分为及时激励与延时激励两类。前一种是牢牢把握激励机会,在适当的时机下对被激励者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在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自然会想要获得表扬与肯定,从而其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必将会十分高涨,届时,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必将会取得十分显著的激励效果,甚至将超出预期激励目标。例如在学生遭遇学习瓶颈时,由于成绩不理想常常会产生挫折感,而若此时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与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沟通,关心学生,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激励效果。3.3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确保公平公正的激励原则便需要其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表现予以综合性的总结评价,在奖惩方面应确保公开、透明,一视同仁。高校学生若遭受到了不公平的评价,便会导致逆反情绪的产生,这将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在对学生予以评价时,应当基于客观原则避免主观臆断,尽可能确保奖惩分明。例如在奖学金评比中,对于各种评比条件应尽可能保证贡品,奖金奖励额度要适当,要和绝大部分学生的看法相一致。对于奖学金的评比流程也应做到严格、规范,成立奖学金评定小组,由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评比,再经由院系评审、公示。3.4规范制度,健全体系良好的激励机制即为利用对资源的合理应用,要想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正确指引,促使共同目标的达成,便应当由管理制度层面予以大力改进,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的构建工作。评估即是对事物过程与结果采取定性与定量判定。此种方式是对人与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过程,对于社会活动的对象与主体均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与调节作用。激励反馈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激励信息反馈不但有效更要及时,激励反馈是整体激励机制的核心构成要素,借助于科学、精确的评价及反馈,相关的激励机制方可得以有效改进与完善。因而激励反馈也便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活动全过程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既是激励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终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激励机制的体系构建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对于激励机制的构建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4结语
总而言之,激励机制即为通过对各类精神与物质奖励手段的综合性应用,借此来实现对于个人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有效调动。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后,均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而言也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促进对人们积极性与创作性的有效调动,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以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作者:周楚婷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评价标准
【摘要】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则更为重要。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特别是从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多年实践和经验出发,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希望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评价标准
在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进而为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引。通过多年的工作实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其实效性评价标准方面,重点应当从四个方面着眼,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对于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引性作用。
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加深入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成为重要的主体,如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知,则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甚至会产生反感。因而,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和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这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这就需要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提升自身的科学性和积极性,进而为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情感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还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情感意识,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情感之后,其思想政治素质必然会得到提高,因而必须将提高大学生的情感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之一。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提高大学生的情感意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步入良性阶段。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情感教育,通过开展情感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情感意识,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拓展,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意志能力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意志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控制能力,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基础作用,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强化大学生意志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引导大学生要遵守法律法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大学生的意志能力,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实践和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坚定信念
培养在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当前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当将坚定信念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知行合一”,既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且还能够在学习以及未来工作过程中去实践。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定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要在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以及形式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比如可以开展一些与理想信念教育有关的活动,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实践教育要加强,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四个自信”。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战略性举措,这就需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则更为重要。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意识、意志能力、坚定信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其标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6).
[2]张红霞,刘元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原则[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作者:李萍 黄莲芝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第六篇: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操作形式也朝着多样化多元化形式发展,面对新媒体环境的冲击,面对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授课形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新媒体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学生目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运用微博这一平台,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引言
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众多,据统计2015年3月新浪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MAU)为1.98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8%。3月份移动MAU在MAU总量中的占比为86%。2015年3月的日均活跃用户数(DAU)为8900万,较上年同期增长34%。目前新浪微博的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占总户数的70%。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人们对新媒体中的微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依赖,当代的青年人更成了微博的忠实用户,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了青年人生活与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成了他们实现人际交往、表达个人意愿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已经深深烙上了微时代的印记。大学生这个群体有着年轻、活跃的特点,喜欢接受和挑战新鲜事物,网络微博几乎成了大学生增加知识、了解世界、影响思想发展的一个主要阵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和任务,必须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网络微博文化中的喜好,有效将微博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二、微博特性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用户可以借助WEB、WAP等多种用户端进入个人社区,编写140字左右的网络日志,表达心中所想,并以日志公开形式与他人交流,微博内容不仅仅是信息的分享,更是思想与知识层次的共享。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被网络平台推出后,获得极大反响,短时间内注册用户暴增,人们纷纷在微博上关注各大新闻事件,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今中国已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已进入微时代。当前微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微博信息传播速度快。微博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多级裂变特性,它是以微博用户个人微博内的一条信息为原点,然后由粉丝经过无限次转发,在用户与粉丝互动同时,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甚至可以瞬间传播全球。第二,微博信息传播成本较低。在传统媒体背景下,用户若要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必须要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将写好的稿子交由编辑审核,通过后才能发表,整个过程耗时、耗力。而在微时代下,用户只需要一个能够上网的设备,例如一个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成本较低。第三,微博用户门槛低。微博门槛较低表现在:用户利益微博发表的内容形式多样,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允许有错别字,无硬性要求,灵活性较强。微博用户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信息、转发微博、评价微博等:首先,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微博账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美好时期,也是学习、思想观念形成的绝好时期,如果大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下成长,其思想势必会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因此,高校网络主管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建设良好网络环境的重担,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由于现在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微博的用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微博上也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作为高校领导者,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观念,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微博等网络技术提供的便捷条件,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时也要严格考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知识掌握程度,有效提高其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与效果。再次,学校方面建立自身的微博账号,也可以是以各学院、各专业、各班级的思想政治人员为单位建立微博账号,然后对目标学生群体做相应的账号信息告知,积极鼓励学生关注和添加相关账号。借助微博这个平台向大学生多传递健康的社会信息,引领大学生多关注国家重要变革,多关注学术学科方面的动态,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还需要多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内容,拉近和大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可,才能够吸引大学生投射到众多歌星、影星身上的目光;其次,宣传微博账号。微博账号的宣传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地让大学生添加账号,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让大学生做好日常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将微博账号相关信息发送到各个班级群,同时做好关注调查工作和微博功能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关注微博账号不仅可以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动态情况和相关活动信息的公布,还能通过微博互动,认识与联系他人。如高校都会有一些不同兴趣取向的社会组织,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组织,可以认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这些社团主要是通过微博平台相互认识和联系,共同探讨看法和想法等;再次,微博账号的包装。微博账号的形象包装也至关重要。大学生青春有活力,微博账号包装要符合学生的喜好特点,让学生能感受到微博账号的青春时代气息,如微博账号的名字、图片设置都要更具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微博的内容与气质,避免过于严肃、呆板的微博包装,尽可能使微博账号充满趣味性、亲和性、实用性以及思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相关教育人员需要积极发挥自身想象力,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网络专业知识,切实扮演好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角色。
作者:惠啸
第七篇: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一、在思政课中融合文学教育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讲解方面,却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导致政治思想课程严重脱离于现实生活,只是一些比较抽象、且枯燥的讲授和说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觉遥不可及,望而生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课堂上依然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他们的多种官能,不利于学生潜质的开发以及实际水平的发挥,学生的个体需要以及价值自然无从体现,无法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学生逐渐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一些厌烦和抵触情绪,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极为不利的,这将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入文化教育课程。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根据相应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可以将背景音乐选取一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曲目,在字体的设置时尽量以中国的传统的字体为主,营造一种丰富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化教育的精神和无限的韵味,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加强和提升。
二、开设二者相结合的整合性课程
整合性课程就是优有效实现文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将两门课程结合起来,组成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一方面体现在内容上,不仅要使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就是师资力量的整合。否则这种硬性的整合是不会引发一些问题,因此,有效整合师资力量也是非常关键的。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两个学科都分别由各科专业的教师担任,通常他们也只是对本专业的知识足够熟悉,那么整合性课程所涵盖两个学科,就必须将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有效发挥自身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选择跨学科读研,所以,高校在进行教师的招聘时,可以将那些同时兼顾文学专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优先考虑,这样可以使师资力量整合工作的难度大大降低,减轻了师资力量整合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文化的有效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采用某种决定性的方式,各种相容的或异质的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统一和谐、彼此适应的整体,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也是实现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渗透融合的重要途径。
三、实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管理
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管理的相关概念,文化管理的含义是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立足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和信念,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独特的符合学校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高校文化管理是文化管理的模式在大学组织管理中的运用,以尊重多元文化为根本目标,建立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管理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观念融入到高校文化教育管理中来。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相比于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那么如何实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文化教育就是其主要的途径,所以,必须加强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活动中已经非常普遍,如果将文化管理引进来,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各方面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和进步的体现,因此应该做好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进来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夏多多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新宠儿走进大众生活,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功能更加齐全,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而方便、互动性较强等优势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以往的生活、工作习惯等,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微博、微信是新媒体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微博、微信65%的用户为大学生。但微博、微信是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其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逃避现实生活,甚至影响学业等。因此,在微博、微信盛行的网络环境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全面看待微博、微信这把双刃剑,放大优点,避免缺点,引导学生思想健康、积极发展。
二、微博、微信特点
用户关系是微博建立的前提条件,用户借助微博平台,可以发表140字以内的内容,实现关注他人、分享信息、传播信息的目的。与博客相比,微博具有较强的草根性,微博对用户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要求无门槛,在140字内,用户可以自由描述事情和表达心情,便捷性好、交流方式直接、信息呈现碎片化是微博的一大特点。随着微博用户人数越来越多,信息传播和分享也越来越快,人们可以在茶余饭后浏览微博,进行碎片式的生产和传播信息,实现背对脸交流方式。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一款新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微信的问世让人们实现了同时多人语音、聊天、发送照片和文字的愿望。与微博相比,微信实现了“面对面”交流,微信用户需要互相添加成为好友后才能进行交流,情感性和精准度较强。用户还可以针对性发送信息,在私人领域里进行闭环式交流。转发传播是微博的最大特色,而评论交流则是微信的主要特点。在微博、微信网络环境影响下,好奇心强,喜欢接受和挑战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势必对微博、微信产生难舍难分的“爱恋之情”。自身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等都会受到潜移默化影响。
三、微博、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树立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改善以往的教育方式。当前微博、微信网络媒体时代下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不断下降,严重影响到中国青年一代的综合素养和三观发展。针对这种发展趋势,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树立开放式的教育工作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在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能够融入多种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现象,适应多元化的发展环境,并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坚守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从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思想、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利用微博、微信不断丰富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大学生借助微博、微信所获得的信息可能会比教师更多、更快,在观念上,学生会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如果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味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拼命向学生灌输社会所要求的全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果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思想上的动摇,做出价值倾向错误的判断。[1]因此在微博、微信盛行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需要不断丰富与更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首先在要坚持传授思想政治基础理论知识。[2]其次要向学生出传播有关爱国主义、民族化的相关事迹或者文学作品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健康思想影响,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健康发展。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教育范畴,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在如今微信、微博等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下,青年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消极观念影响,内心充满迷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审美观、文化观、修养观、事业观、人际交往观以及幸福观等价值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内容。[3]第三,有效利用网络优势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微博、微信网络时代下,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促使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首先教育者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注重引导与激励,注重体验教学,并摆正自己的心态,真心与学生做朋友,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避免不良思想的传播。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即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善于捕捉美的画面,不断升华思想认知。同时自身还要主动学习网络媒体多种技术,提高自己驾驭网络媒体技术的能力,还可以在技术层面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与学生有共同话题,融入学生中间,促使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在微博、微信盛行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特征,利用其优势,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作者:惠啸
第九篇: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主题,校报作为高校内的重要刊物,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校报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更是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报;新媒体
一、引言
报纸这种传统媒体一直以来都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传播思想的重要工具。高校中一直有自己的官方校园报纸,即校报。校报是学校的喉舌,负责学校官方信息的公布,传播校园科研、教学或者是管理方面的信息。校报中直接刊登的信息对阅报的学生有重要作用,是高校传播思想正式教育观念的重要媒介,在很大的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高低与校报有着较大的关系,校报和思想教育是紧密相连,校报中提出的思想观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状况。现阶段,网络环境迅速发展,QQ、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使用者的主力军,在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校报的传播功能被逐渐弱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加强高校校报思政教育,发挥其功效,已经成为时代的命题。
二、校报在高校思想工作教育中的作用
1)校报具有导向性。校报作为高校发布信息的官方喉舌,首先在办报方针上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办报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纸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给高校师生呈现最优秀的作品。高校校报的内容必须站在党的工作高度,贯彻党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在大方向上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的同时,致力于让校报适合校园环境,服务于各项学校工作。现阶段,高校校报的宣传工作必须和中国共产党党报的职责任务保持一致,学校的职责就是校报的职责。因此,在具体的校报工作中,必须将官方的思想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具体到学校学生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2)校报具有影响力。校报作为高校官方信息的发布平台,也是高校新闻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和党报、官方报纸一样,具有真实、新鲜的特点,因此校报在传播信息时必须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师生更相信校报传递的信息。再加上,高校校报的投稿人有一部分是校园学生,学生更能代表学生的想法,学生经过撰稿和编写产生的新闻稿,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校报在高校里一版发行量较大,通常每个班级、宿舍都会进行分发,受众面积广,影响力也较大。3)校报具有独特的针对性。校报对于大学生来说针对性很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宣传方式上。校报的主办人员和主创人员大都是本校的老师和学生,本校人员对校园环境和校园各项活动都更加了解,有了这方面的优势,在撰写稿件时就更能抓住学生的思想情况,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深入学生内部,针对学生编发稿件。校报编辑人员在进行编撰稿件时,要学会用创新的形式,让高校师生都能够以更加新颖的方法了解高校信息,将高校的官方办学方针、学校职责任务、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学校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行整改的措施都通过校报的形式刊登出来,让全校师生知晓。改变小宝刊发信息的形式,不仅仅只用通讯新闻稿件的形式,还应该多采用人物采访、深度调查、专访、读者来信等等形式,将全校师生关注的信息能够公开于众。校报是全校师生的喉舌,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渠道,更是老师领导传达信息的媒介,在校报稿件编撰过程中必须以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点为机电,进一步改进和规划工作。
三、加强校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1)创办特色的校报,增强吸引力。网络媒介迅速发展,传统的媒体遭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校园广播等等,都在不断改变传统读者的阅读习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纸媒体受到冲击,除此之外,校报的形式也在逐渐创新,晨报、晚报、体育报、文娱报各种报纸相继涌现,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同时对校报产生重创。在这种情况下,校报必须在实践当中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自身特色,抓住固定的读者群,增强受众粘性。根据自己的读者群制定统一的编辑策略,打造自己的小宝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扩大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爱看校报,校报也需要更多的读者群。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在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固定粉丝,才能够不断地延续生命力,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永驻活力。例如提高新闻精度,创办特色精品栏目。2)与新媒体嫁接,打破单一路径。当然,在如今这个新媒体当代的时代,传统媒体也并不是完全处于劣势状态,传统纸质媒介,更便利与人们阅读,通过纸张传递的信息更能够被读者记住。因此,在这个时代,校报作为传统媒介,应该摒弃传统思想,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优势实现再传播。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进行传播已经有了先例,《时代》周刊,电信运营商、CNN网站等等都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类的新闻媒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保留传统媒体的有点,吸引新媒体的优势。就我国的现状来看,很大一部分纸媒已经将纸质的报纸转变为电子版的报纸,可供读者进行选择性阅读。因此,高校在办校报期间,可以借鉴当前阶段,传统媒体的发展路程,也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与新媒体相结合。微博、微信都是非常好的推广平台,吸引更多师生关注的同时,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能够迅速蔓延开来,行思政教育传播。3)重视“报纸育人”,展现学校校报编辑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编写边学,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用创新跳跃的思维不断深入,在深入学生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缺点,找到缓解措施,积极正面引导。校报的编辑思想必须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保持一致,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引导舆论,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每一个行动都旨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时,高效编辑必须掌握周边的各方面情况,加强对校报编辑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校报稿件质量水平,充实稿件内容,大道以高质量的编辑人员和高质量的稿件内容,组建学校一流的校报编辑团队,严格保持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让编辑团队变为政治觉悟高、技术能力优异、吃苦耐劳以及乐于奉献的高标准团队。
四、结语
校报作为高校内的重要刊物,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不占优势,校报的功能已经被逐步弱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校报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目前校报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办特色校报以及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突破困境,来进一步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作者:李颖
第十篇:长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只有扶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抵制诱惑、坚定信念,形成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文章通过深入剖析长征精神的深层内涵,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结合长征精神对于教育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重点阐述了长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路径。
关键词:长征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红军将士们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枪林弹雨而又惊心动魄的远征。他们无畏艰险,敢于牺牲、一往无前,一直坚守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这些红军战士在关键时刻能够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号召全党及各族人民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弘扬的长征精神尤为重要。
一、长征精神的深层内涵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保持坚定的信念80年前的那场远征的胜利,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当年的红军将士们坚定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全国的工农大众翻身得解放而奋斗,因此才能克服缺衣少食,漫漫长路甚至是敌人的围追堵截的困境。他们排除万难、英勇奋战,在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指引下,向全世界证明了,有了伟大的理想,人类的威力是无穷的。(二)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原因之一就是有了沿途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我党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这一宗旨,才有了这样坚定的群众基础,长征才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取得胜利。红军战士严守纪律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帮助各族人民推倒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并建立自己的人民政权和革命武装。各族人民深深拥护党的领导,主动帮助红军照顾伤员,捐粮带路。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要牢记使命,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三)艰苦奋斗,发扬奉献精神长征经历了数百次的战斗,凶残的敌人对红军围追堵截,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考验着每一名红军战士,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出的长征精神,成为了我们勇往前行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回想当年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没有粮食吃草根和皮带,面对高寒缺氧,极度饥饿、疲劳和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的时候,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战胜穷凶极恶的敌人,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红军在开始长征后,在革命过程中学会了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调整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进行到关键时刻,能及时批判“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肯定毛泽东同志正确主张和路线。这一次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胜利的完成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史诗。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当代的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努力向上的,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同时在新时期环境下成长的他们,或多或少在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价值取向扭曲现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不需要像前几辈人那样吃苦受难,安逸的生活条件让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自理能力,更谈不上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了。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则来自贫寒之家。在面对不同的消费水平的时候,一些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只顾追求物质享受,有的学生被物质诱惑,迷失自己,甚至有的学生债台高筑。(二)集体主义思想与团结协作观念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物质条件下,而且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长辈对他们疼爱有加,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是言听计从,导致他们比较自我,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精神比较匮乏,而且人际协调能力普遍较差,团结协作的观念更是差强人意。(三)沉迷网络,缺乏崇高理想由于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所以总是精力充沛,追求刺激,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信很多大学生都开始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人生,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他们把宝贵的时间都放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更谈不上追求崇高的理想。
三、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长征精神教会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奇迹。而长征所体现出来的就是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红军战士才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有了它长征才取得了胜利,有了它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长征精神里面最核心的就是艰苦奋斗,用于奉献的精神,当代大学生应该拿起这个精神的武器,克服自身知难而退,挥霍浪费,相互攀比,缺乏锻炼等等的“恶习”。发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上用于拼搏,苦战攻关,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自理自立,热爱劳动。逐渐学会“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二)长征精神教会当代大学生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红军将士在艰苦的长征跋涉中,战士们发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事物让给别人,将路上的危险留给自己,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就是一个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大家庭。而今天,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考虑问题都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更别提无私奉献了。因此,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非常必要,要让他们学会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有了集体主义精神一个人才能真正的成长和进步。(三)长征精神教会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在长途跋涉中,在枪林弹雨中,在饥寒交迫中,每每遇到绝境,红军战士都能一次次的创造奇迹,正是因为每名战士心中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铸就了一首革命的史诗。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他们必须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在今天多元化的背景下,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下,坚定的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利用长征精神引导在校大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才能让这些青年在复杂的环境中,不被眼前的困难击倒,而是奋发有为,奉献社会。
四、长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路径
(一)弘扬长征精神,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弘扬长征精神,才能使当今大学生面对各种思想形态的冲击依然坚定不移。当今世界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必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大学生们更能清楚他们的使命,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更好的参与到建设和谐社会中来。(二)弘扬长征精神,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中国工农红军正是基于对中国革命的负责,对中华民族命运的负责,才以豪迈的革命英雄气概,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取得了全国人民大解放的胜利。责任是长征途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同时责任也能成为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精神动力。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中要继续学习长征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要对自己远大的理想负责。在丰富自己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肩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三)弘扬长征精神,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很多大学生都出现精神空虚,消极低迷的情况。面对学习或者生活上的挫折缺乏坚定的意志。高校思想教育可以通过学习长征精神,来培养大学生高贵的意志品质。可以联系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教育,给予他们丰富的精神营养,教会他们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明辨是非,对于既定目标能够执着的坚持。永不放弃。只有拥有了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共同去创造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结束语
80年前那场历时几年、规模巨大、行程超长、环境险恶的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成为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长征精神给予每一代人的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激励每个时代的人们不断奋勇向前。当代的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庞博.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1(17).
[2]李娜.长征精神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J].时代报告,2016(28).
[3]孙强,鲍中义.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探析[J].时代教育,2015(7).
[4]陈伟平.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5]梁蕊.把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
作者:陈曾敏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