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词汇教学中引入隐喻认知理论
(1)基本范畴中的词汇,其隐喻蕴含相当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隐喻认知理论讲解此类词汇的隐喻意义。例如,“spark”本义为“火花、火苗”,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发挥想象,也可以喻指激发人的兴趣(asparkofinterest)、激起愤怒(sparkwithfury)和迸发友谊(sparkoffafriendship)等。再如,“mouth”“tongue”意为“口、嘴”,当解释“themouthofariver/abottle/atune”根据相同的作用属性,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喻指河口、瓶口与隧道口;基于相似的形状“,thetongueofashoe/firetongue”也用来喻指鞋舌与火舌。(2)培养隐喻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一词多义的现象基于隐喻认知理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扩展延伸,是多个义项构成的交叉面。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一个词语的中心意思的基础上,推理衍生出其他的含义,基于原有的词汇量,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可以扩大词汇意义的范围,对一词多义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种词汇教学法,使课程有深度,词汇学习充满趣味性。在隐喻认知的作用下,多义词的词义发展方式呈树形发展结构,即以一个词语的中心意思为“主干”,逐渐滋生枝叶,一步步理解隐喻义。以“head”一词为例分析如下:(3)培养隐喻思维,有助于学生增强理解和拓宽词汇量英语的基本范畴词汇经过发展,可以衍生许多复合词和派生词。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在旧词新义或新词语的创造过程中运用隐喻认知方式,多掌握一些普遍的隐喻概念,如Mindismachine、Happinessisup等,运用形象化的类比、联想、想象,对英语习语和隐喻性的语言表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对在英语语言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有更深刻的意识。基于隐喻认知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词汇记忆的效率及其准确性。例如:我们可以运用argumentiswar这个隐喻概念指导argument的学习,将有形的具体的war的概念域隐射到无形的抽象的argument的概念域中,如图所示,以argument为核心而衍生了一系列的隐喻现象。在war隐喻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复习defense、attack等已掌握词汇,更重要的是在隐喻概念的散播下,发挥认知意识,又习得retreat、counterattack等新的词语。
2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的跨文化差异
(1)对比中英隐喻词语,把握词汇隐喻的文化共性由于人类具有相近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在文化认知方面英汉文化存在相同性。例如:Bloodisthickerthanwater在中文隐喻中也同样译文血浓于水;tobeatone’sbreast翻译成中文即指捶胸顿足,同样喻为悲痛异常。以上这些隐喻词汇不仅在文化内涵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且含有相同的喻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及汉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汇意义。(2)对比中英隐喻词语,把握隐喻思维的跨文化差异英语与汉语间的跨文化差异,在隐喻的表达方式上有明显体现。其中,试以动物的隐喻表达方式为例,分析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动物词汇表达的隐喻意也因此不同。1)Do(g狗)中文:走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英文: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人有得意之时),Anolddogbarksnotin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2)局促不安中文:象热锅上的蚂蚁英语:Likeacatonhotbricks3)牛汉语:气壮如牛英语:asstrongasahorse由于文化特征,汉语中“贬义”含义的“狗”在英语中隐喻“很幸运、很重要的人”;在表达“局促不安”时分别用“猫”和“蚂蚁”两个喻体来形容焦躁不安的“人”这个本体;而在表达“气壮如牛”时英语却用“horse”,这取决于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与汉民族历来用“牛”喻指任劳任怨的人不同,英国在农业文明时期使用马进行耕田劳作“,horse”则表达能干健壮的联想意义。因此,隐喻的跨文化差异对比可以避免使用中的文化歧义,指导学生准确记忆并使用词语,提高语言的交际和使用能力。综上所述,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学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可以运用文化的趋同性及汉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英汉文化的相同性,另一方面,理解由于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造成英汉的文化差异。
3结语
本文通过介绍不同阶段隐喻认知理论的发展情况,指出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隐喻认知理论,对词汇习得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理解一词多义现象、词语隐喻意义,分析词汇隐喻的文化差异。在词汇教学中运用隐喻思维,教师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思维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掌握隐喻思考技能,可以调动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高效地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习得和运用能力,拓宽英语学习思路和视界,全面提高语言的交流使用能力;同时,准确把握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形成语言的国际视野。
作者:马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