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信仰模式”和“功利模式”两种模式。根据这些模式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须采用重点论、系统论、两点论的方法进行,以确保达到稳定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意味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党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意味着将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意味着将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三个层面。“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走出高中学校,开始走出家庭—校园关系,逐渐走向家庭—社会关系,由于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世界多彩且复杂,社会上价值多元化充斥其中,高职学生容易在这个阶段出现价值观、人生观的困惑、迷茫。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分为认知、认同、践行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认知”、“践行”是必有的阶段,没有“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没有开始;没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没有完成。因此,这两个要素是不能缺少的。而“认同”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缺省”。能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
一、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
根据“认同”的存在与缺省,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会出现两种模式:
(一)信仰模式
[1]当“认同”存在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即表现为信仰模式,其基本模式是认知—认同—践行。这种模式的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都无法比拟的先进性,能够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感受到实践中体现出的好处。这种认同一旦在心中形成,便会形成比较持久的信仰、理念,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二)功利模式
[1]当“认同”缺省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即表现为功利模式,其基本模式是认知—践行。这种模式的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性,会随着自己利益的变化决定是否践行,因此这种模式的学生会经常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行为的前提是学生的认同,只有学生认同了这些价值理念,形成价值认同,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理念,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趋于一致的倾向,然后通过不断地实践检验后,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由这个价值观再指导个人的社会实践,在认知—认同—践行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般来说,具有较大志向和理想信念的学生,或者身边有榜样楷模指引的,或者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学生,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会更快,认同感也会更稳固;而反之则不易构建这种认同感。高职学生由于从比较单纯的高中学校进入有社会层面的大学校园,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会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情感沟通、环境熏陶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渐进性。如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又因为有社会实践的体验而产生认同,然后由内而外产生出情感,并指导自身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很容易出现波动性。可能由于对身边所崇拜的偶像的高度赞赏而出现持久强烈的认同,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而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逆反心理,并产生一定的政治冷漠感。针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及特点,我们可以从重点论、系统论和两点论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达到稳定的践行目的。我们针对这个价值主体——高职学生,从培养学生认同感出发,结合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人类是以旧有知识为母体不断通过顺应和调整来不断获得新知识的”,努力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方式方法,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效结合,就一定能够取得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模式的应用
(一)从重点论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较为抽象的一组概念,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真正的理解和正确的践行还是有难度的,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教育而产生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大量的宣传、理论灌输、树立楷模、营造文化氛围等方式方法还是必需的。是否有“认同”心理品质的参与,是区分“信仰模式”和“功利模式”的根本。因此在培育的开始阶段,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确实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与其他价值观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感到每个人在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自己也是受益的一分子。在反复的比较论证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对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批判,提高是非评判能力,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论坛、校园媒体、互联网、微信等工具对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评论,以弘扬正能量,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来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个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围绕这些价值观,每个学生都要把它作为理想信念去争取。在践行中,哪些行为符合价值观,哪些行为不符合价值观,要给予理性分析并适时引导。对于社会出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合理解释,能消除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危机,从而放开心理隔阂,去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对于身边榜样的大力宣扬,对校园文化的用心营造,对学生身心的关爱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学生构建起相应的认同。
(二)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是认知、认同、践行三个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认同之后还会进一步促进认知的发展,践行之后也会进一步促进认知认同,而认知认同的进一步发展,又使践行水平更高。因此三者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应该形成一个系统:1.在认知阶段对于“功利模式”的高职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认知还不够透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高中阶段,学校教育平时看重成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时常常采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悟。所以,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的培育中,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认知,有深层次的理解。加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在讲解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要体现时代性和生活性,多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实现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要让学生爱学、爱听思政课老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从内心深处去接纳和承认这些价值理念。“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2.在认同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因此,针对两种不同模式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对于“信仰模式”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争取荣誉,带动身边的同学向正能量看齐;对于“功利模式”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一是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如对于生活困难的学生、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人际关系困难的学生等,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怀,让他们在帮扶和支持中获得感恩,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二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有信任危机的学生、我行我素的学生、反社会人格的学生,要多与其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利用论坛、辩论、讨论、隐性沟通(如网络沟通、微信,教育工作者要将身份隐蔽起来)等方式营造正能量的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3.在践行阶段有句话叫做“说的容易,做的难”。如何防止学生出现知行的脱节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践行:一是要鼓励学生勇于参加社会实践。不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参加实践,在课外也要利用思政课、团委、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高职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围绕高职学生的成人成才特点,设计一些社会角色,让学生融入社会中,在担任社会角色中实行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由他律转为自律,从被动转为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采取激励机制,适当采用加分的方法,这对“功利模式”的学生最有效。具有“功利模式”的高职学生的存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初级阶段有其合理性。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人类积极行动的内因是为了追求利益,这个利益既包括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包括了个人利益。[3]“功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人类追求价值,在最普遍、最根本的意义上就是追求功利。”[4]利益决定思想,人类的思想都是受到利益的驱动形成的。因此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是社会认同的规律。高职学生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从关注自身的利益开始,因此可以采用加分的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而高职学生在看似功利的社会实践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日久生情,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情感,从而促使“功利模式”向“信仰模式”转化。三是要敢于曝光不良行为。对于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敢于曝光,鼓励校园讨论,同时要有一批正能量的学生在校园讨论中发表言论,以净化校园空气,弘扬正气,批评不良行为,使知行脱节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逐步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
(三)从两点论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
根据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我们在关注事物发展时,既要关注主要矛盾,也要关注次要矛盾,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思想。这里的两点论思想即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采取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有机结合。显性教育是指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公开的手段、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秘、间接、不易察觉的手段和方式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隐性教育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产生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入学成绩相对不高,枯燥抽象的理论难于使学生接受,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更应该注重教育的形式。一是教育形式一定要生动活泼。既有正面的宣讲、演讲、讲解、讨论、答疑等,明确对学生提出“提倡什么”、“要求什么”,又要有娱乐、游戏、媒体课程等时代性强又有趣味性的隐性教育,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答题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加强隐性教育的发展。隐性教育可以是娱乐性、通俗性地表现一些原本严肃的主题,也可以是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积淀,对学生实际困难的帮助,甚至也可以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中的自由表达。隐性教育的潜隐性、娱乐性、广泛性、传播的迅捷性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学生不会产生情感上的逆反心理,因此可以悄然无声地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贾迅: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的培育[J].高教探索,2011(6).
[4]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1:117
[5]孟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庆职称体系认同的个体特质与强化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5.
作者:林小兰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