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一词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提起。但是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开展,依然存在颇多争议与问题。在厘清概念的前提下,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展开研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推广与实施提供可借鉴思路。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2-0047-02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回顾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追求自由、批判、创新、超越之精神的史书,创新本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经济和行业发展面临激烈竞争,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提倡创业。随着市场积极体制的逐步完善,创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旋律,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研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内外高校亟需开展的课题。高校必须在培养人才、开展研究的同时更关注社会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实现创新创业驱动。近年来,一些研究中,开始关注到创业型大学建设、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差异、联系、渗透与融合。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厘清、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等方面,依然存在颇多争议与问题。
二、概念与关系的厘清
1、创业型大学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对大学提出更多的要求,大学被赋予创新、创业的使命,注重技术和研发,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人才,不断提升自己竞争力。政府和高校都意识到这种变化,创业型大学应运而生。创业型大学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更强的科研能力,注重实际,与政府、企业建立很好的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更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2、创新与创业
创新,起源与15世纪,后被约瑟夫•熊彼特引入经济学领域。创新是更新或制造新的东西以达到某种理想化需要或社会需求,收到有益效果。创业是源于商业领域的概念。笔者认为,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利用资源创造新的产品、服务等,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成功的创业一定有创新的迸发,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如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来源于创业,并应该成为评判创业的标准。①
3、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创新教育是一种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赋予创新能力和技能的教育。我国创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凸显新的典型模式:将创新教育融入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技术,成立实验基地,强调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型创业教育。这种模式为我们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思路。创业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创业教育成败在于是否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成果又可以检验创新教育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中鼓励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的良性耦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框架
1、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耦合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据政府、高校、社会的不同需求,搭建良好的循环系统,形成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的良好局面。政府制定政策方针,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舆论氛围、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高校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企业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政府和社会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场地、经验和技能培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将社会需求反馈给高校从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方方面面。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耦合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品格,通过入校教育、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创新创业,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大力传播创新创业文化;其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自觉主动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培养、考核、评估、反馈等工作机制;再次,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与师资队伍。必须重视教师的选拔、任用、培养与考评,提升创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用先进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课堂教学。开发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课与公选课,满足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研究,编写教材,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最后,内外联系,注重实践。学校应建立创新创业组织、团体,进行创业辅导与训练。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业园区等,帮助大学生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际操作,以创业为途径,实现创新创业。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行,还需要科学的运行机制做保障。运行机制主要有管理、服务、评价、激励和保障几类,每一类根据政府、学校、社会不同的运行主体也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和模式。
3、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总的来说存在三方面的不足:顶层设计不完善,各项制度需加强操作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仍是短板;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校内,校内外联系不足。这些问题若想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从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入手,笔者通过对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展开研究,针对性提出以下改进路径:(1)加大扶持,完善管理当前中国,政府为主导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下,国家层面的推行和扶持是关键前提。国家必须制定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方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目标、开展模式、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资金、信贷、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法规上的依据,保证政策实际操作性。高校应探索创新创业学分制,制定创新创业课程替代、学分替代等制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在教学评价、教师考核、激励等方面执行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只有理顺各方面人、事、财、物的关系,破除制度障碍,才能激发全校师生认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注重实践,强化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实践应该在教学中占有相当比例,然而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实践不足的尴尬。政府应为高校开辟创新创业孵化和实践基地,提供咨询、商务及市场开拓服务。尝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制度,选聘优秀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经法企管等专家学者为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提供授课指导、项目论证、咨询服务。政府要指导社会组织建立中介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或理论或实践的帮助,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分解其教育压力。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起到监督和改进的作用。(3)校企联动,注重合作当前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是高校的“独角戏”,事实上,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者同样重要的角色。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外界联系。企业也应该明白自身的职责,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停留在提供资金,达到企业宣传目的这个层面,而应该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项目支持、实践指导、师资培训与交流等各个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供反馈与全方位的支持。高校甚至可以和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行“2+1”或者“3+1”模式的培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要求,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注释:①周艳春.关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J].2009,22:255-256.
参考文献:
[1]钱贵晴,刘文利.创新创业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2]邢大立,魏东初,梁汉钧.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4]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网络经济论文.
[5]周艳春.关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J].2009,(22).
[6]童晓玲.研究性大学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作者:周敏 张向军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
相关专题:论文如何投稿 工程图学学报 小木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