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文化目标同教学活动有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多是通过学生间进行个人情感与经历而实现的,其中涉及人际关系、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生活态度等社会认知。本文在社会文化目标理念的基础上,分析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巧用绘本的同时,实现人文情怀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文化;目标理念;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在其理论框架内,人类所进行的相关活动是基于原有文化工具进行的创新,并将其应用于社会活动中,以调节具体生理与行为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不断优化,其促使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去审视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就教学活动而言,学生个人、学校生活等均与社会文化目标有紧密关联,在社会文化目标理念的影响下,能够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进而促进思想品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活用绘本,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绘本主要是指以图为主所创作的图文关系故事,其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与鲜明的文学性,欣赏与阅读过程均同传统的儿童图画故事读物有明显差别,其从多角度、多风格、多主体、多流派的方式出发,较之一般图画读物更具有灵动的人文性,故事本身更具情节色彩。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在绘本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韵味,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建了鲜明的语言环境。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挖掘故事材料中所蕴含的人文特性及文化差异,依据具体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取绘本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典范英语)1BLesson24绘本故事中,主要讲述爷爷带领孩子们利用废袜子制作手偶,体现变废为宝的理念同时,使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故事情节,进行提问:“Doyouknowhowtomakeapuppet?”,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具体讲授时,教师则可抛出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如:WhatwouldGrandpaChendowiththesock?(爷爷用袜子做什么?)、WhydidGrandpaChenputthebuttonsonthesock?(爷爷为什么把扣子放在袜子上?)等问题;最后,在学生对绘本讲述的故事有一定认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Ifyoursockhadabighole,whatwouldyoudo?”(如果你的袜子有一个大洞,你会怎么办?),引导学生依据问题设计讨论故事主体,并依据变废为宝的文化理念开展课堂活动,如准备矿泉水瓶、剪刀、纸张等材料,依据学生自身兴趣制作花瓶、笔筒等手工艺品。并且可以依据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废物利用理念推广的海报设计,活学活用中充分体现人文情怀。教师在英语绘本教学中,在社会文化目标理念的引导下,需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文道德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绘本学习中培养并树立为人处事的良好品格,培养人文情怀。
二、创编绘本,升华学生人文情怀
小故事,大道理,基于人文情怀的绘本具有更加深刻的寓意与内涵。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需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并将绘本中的故事同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用日常所经历的事件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开阔视野,实现情感的升华。如《典范英语》1ALesson29绘本故事“GoAwayFloppy”中,主要讲述故事中的孩子们对待宠物的态度,在有小伙伴陪伴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赶走了Floppy,没有在意它的情绪,使它很伤心,所以GoAwayFloppy,后来,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欢迎ComeBackFloppy。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绘本故事提出问题,如“WasFloppysad?Ifyouhadapet,whatwouldyoudo?”这两个问题,前者分析绘本故事,后者则将绘本中的故事同学生日常实际充分结合,更加深刻的去体会Floppy的情绪变化,明确伤心的原因,引导学生懂得善待动物,养成良好的人文关怀意识,并在有明确认知的基础上,将这种人文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应用。该绘本学习中,需要学生树立万物平等的理念,充分体会宠物的情感。教师不仅可以将该绘本故事同日常生活联系,还可以进行绘本创编,其中涉及更多的情绪,如happy,angry,excited等。并带领学生表演故事,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绘本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体会表演过程中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所流露出的情感。
三、结束语
绘本故事不仅仅是为英语阅读提供素材,其中还蕴含着太多人文色彩的情感与体验,教学过程中,对其基本理念有所认知后,以社会文化目标为基本理念,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人文情怀,为以后人生发展、人格健全、境界升华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芃.基于社会文化目标理念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J].英语学习,2016,08:69-70.
[2]赵益.小学低年级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3]陆芳.小学英文绘本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5.
[4]王佳娣.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6:1-3+32.
作者:袁慧华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