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要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学生就如同我们的产品,学生找不到工作就等于产品卖不出去,这样的学校如何求发展?只有学生能找到工作,用人单位要学生,学校才能不断地发展,可是现行的教学课程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因此为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就要进行教学课程的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一、按“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的要求编制校本教材
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合理内核基础上,从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调研、构思和编写。同时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开发和推广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校本教材。
二、结合实际应用,从实践出发重组经济法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中职的学生大多文化功底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不高,而《经济法》恰恰是财经活动方面的各种法律规范的纯理论的课程,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实际应用,从实践出发重组教学内容,令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也使散乱的跨章节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个新的核心,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升,从而其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分析课程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全面确立《经济法》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的整合和二次开发,以确定课程内容的组成及顺序安排,并形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在每个教学项目中具体分解成若干教学单元。笔者经过多年的财经教学实践,总结出采用现代行为导向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是四组:(1)计算机模拟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方法;(3)角色扮演方法;(4)项目教学方法。
其中我们现实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所谓项目教学,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7.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对于如何有效运用此方法去组织教学,大致经过这六个步骤:信息、方案、决策、实施、反馈、评价。在此过程中有个人实施也有团队活动,一般性的任务强调个人,而不是小组来实施。除非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很顺利,可以完成。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本来的思维有问题,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做的不对,这时我们的老师就要去帮他。也就是学生需要修改、完善他的方案。结束之后自己对自己做出评价,不是做好之后交给老师就完了,自己要按照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之后自己对自己打分,然后找一个同学进行打分。所有打分结束之后再交给老师。归纳一点:老师指导,学生做。
三、运用项目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从职业方向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相关法规从事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市场运营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将相关法律划分成以下四大项目:法律基础(包括法和经济法的基础);企业法规(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等);市场法规(包括合同法、工业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财经法规(包括税法、金融法、证券法等)。
1.课前准备。
首先,精选教学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源自生产生活实践,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其次,学生分组。分组时应注意男女比例的搭配、学生能力层次的搭配、和学生性格的搭配。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担任“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析项目、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并实施项目,形成教师、小组长、小组成员的三级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教学活动能够将合作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2.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通过案例,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对项目任务完成的期待。
其次,学生分组活动。每组按任务要求,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组内分工协作并完成项目任务。该环节突出学生主导地位,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先做后学”。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应怎样学”。
再次,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项目成果,学生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对成果的评价作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的补充,对于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及提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解决任务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复习运用到的知识,讲授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失败中不断地去进行总结、改进,直到成功地完成既定目标,使学生在自己的成果中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四、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突出实践效果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征。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同学们无论在素质还是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方面的能力,如文献资料的检索、整理,文献资料的快速阅读和记录等方面的能力,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提高了同学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必须服务于实践,在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这种积极思考一方面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消化,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了实践教学对提高同学们能力的做用。(3)在同学们中树立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广大同学们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课堂和课外实践教学,广大同学逐步养成了从矿产经济论文我国国情出发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良好习惯,对经济法的学习采取批判与继承想相结合的态度,在积极吸取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种种设想,初步树立起了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的良好学风,从而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