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文艺社会学下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概念。20世纪的中国作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影响之大,俄狄浦斯情结在作家作品中更是表现得尤为明显。作家们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20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挖掘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梳理这些作品中俄狄浦斯情结三个层次的不同表现形式,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其发展原因,并探寻这种情结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婚恋观念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6)02-0076-04

“俄狄浦斯情结”常被称之为“恋母情结”。它是弗洛伊德性本能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恋母情结”的提出使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具有了独特的标志。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正直、勇敢、善良的俄狄浦斯王经过一番抵抗后却始终逃不脱命运的安排:弑父娶母,最终他自废双眼将自己放逐。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有一个重要名词——里比多。“里比多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本能——这里是性的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即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1]249简单的说,弗洛伊德认为由于里比多的发展,我们会把母亲作为第一个爱的对象,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源头。“这个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选择为俄狄浦斯情结在神经病的精神分析的解释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也许已成为大家反对精神分析的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了。”[1]264弗洛伊德认为当家庭中有新孩子出现的时候“俄狄浦斯情结则扩充为一种家庭情结”。[1]268例如安提戈涅情结。希腊神话中波吕涅克斯和安提戈涅是一对兄妹,妹妹深爱着哥哥,当波吕涅克斯因战争暴尸田野的时候,国王克瑞翁下令,谁埋葬叛徒波吕涅克斯就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毅然埋葬了她哥哥,于是被处以死刑。这种兄妹之间的禁忌之情是俄狄浦斯情结发生转换的结果,被称为“幼儿选择”。“幼儿选择”就是幼儿从选择母亲为爱恋对象到选择兄妹、姐弟等同辈家庭成员为爱恋对象。在论述幼儿选择的后遗影响时弗洛伊德指出:“即使你有幸能逃脱原欲的乱伦固置,你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它的影响。我们常看到年轻男人的初恋,是对一个成熟妇人的深情款款;女孩也常易爱上一个有权有势的老人。这显然是方才我们讨论过的那一期发展的余音回响,因为这些人物原都是他们的母亲或父亲的生动身影。虽然较不明显,无疑地每一次的对象选择,都脱不开这种原型。”[2]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下的俄狄浦斯情结包含以下三种类型的转换:第一,最原始也是最明显的类型:直接对父母角色的恋母情结;第二,转换为家庭情结的安提戈涅情结(兄妹、姐弟相恋);第三,由父母本人转换为与其原型相似的其他人(长辈),也就是父母的替代者的恋母情结。

一、俄狄浦斯情结三个层次的表现形式

(一)恋母(父)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最原始也是最明显的表现类型就是恋母情结。这是对母亲形象的依恋,这个母亲的形象不局限于生母。古代东方有一个传说:叙利亚王子安提渥赫长期患病卧床不起,医生判定王子的病来自灵魂深处,原来是他爱上了自己的后母。曹禺《雷雨》(1933),就展现了周萍对他的后母繁漪的俄狄浦斯情结。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典型的弗洛伊德意义上的“俄狄浦斯”式文本。主人公保罗是莫瑞尔夫人的第二个孩子,穷苦单调的生活前景和大儿子意外死去使莫瑞尔夫人全部的心思和希望都寄托在了保罗身上。“他简直就像她的骑士,带着他的希冀走上了战场。”[3]保罗对母亲也具有超乎寻常的强烈的爱,他时常陪伴着、安抚着母亲,他会饱含深情的亲吻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甚至像恋人那样约会,走在街上。保罗和米利安以及克拉拉的交往过程中始终无法在心底里摆脱母亲的影响,他失去了恋人,拒绝了婚姻。最后,母亲离开了人世,他似乎才找回了对自己感情的主宰。恋母情结往往并非单方面的,当儿子的这种情结得到母亲的回应或是纵容时,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母亲会干预儿子的爱情甚至婚姻,在家庭生活中造成婆媳关系的紧张、夫妻关系的破裂,家庭的失和。巴金《寒夜》(1946)里主人汪公文宣就是恋母情结的典型代表,而他的母亲也是一个爱儿子爱到与儿媳水火不容的婆婆。树生在那个她格格不入的家里遭遇的是婆婆无休止的指责和谩骂,树生走了。文宣去世了,到最后文宣也认为母亲没有错,“她只是太苦了”,[4]妻子是要向母亲道歉求得原谅的。这种对母亲情感上的偏向是婆媳问题产生的关键。与恋母情结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子女过分的爱恋。这种情结在造成婆媳间的战争的同时也会造成母亲疼爱儿子却伤害女儿的病态心理。张爱玲《金锁记》(1943)主人公曹七巧出身贫寒,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有极大缺陷。仅仅是三朝过后,七巧就对儿媳妇产生不满,因为她唯一的儿子需要和别人分享。“这些年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他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5]七巧对儿子是畸形的爱和变态式的占有欲。七巧同样破坏女儿长安的幸福和婚姻,这个母亲彻底葬送了女儿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在七巧的不断摧毁下,这样的家庭走向了毁灭。两个儿媳妇都被逼自尽了,儿子女儿都不敢再婚娶了。对儿子,她是占有,对女儿,她是排斥。张爱玲将这种源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病态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这种心理变态是人心受尽压抑后的爆发,是极具伤害性和毁灭性的。

(二)安提戈涅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二种类型,即转换为家庭情结的安提戈涅情结(兄妹、姐弟相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将爱恋的对象由父母转为与其年龄相仿的家庭成员。《雷雨》中同样有所体现,兄妹乱伦事实真相的揭露压倒了周萍最后的希望,俄狄浦斯情结的两种类型在周萍的身上得到了最具张力的表现。台湾女作家叶灵凤的《姊嫁之夜》(1925)讲述的就是弟弟在姐姐出嫁的当晚的一系列心理独白。主人公舜华在姐姐出嫁这晚辗转难眠:“休问你我是姐弟,休问你我是一姓。只要奋斗到底,什么愿望都可以成功,恋爱不应有一点的顾忌,这不是你讲的话?”[6]伤心隐忍的舜华口吐鲜血昏倒在地。然而这真真假假的情景,这一切激烈的情感冲击都不过是一场梦!“他今晚会见了很多的少女,关于他姐姐的事他仅想过一点,他今晚不做一个旖旎的春梦却做了这样一个惨梦,实是他想不透之事。”[6]这个梦是被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所唤醒的,是主人公潜意识里对姐姐最真切的爱。

(三)找寻父母的替代者

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三种转换类型,也是最为常见较为人们所接受的类型:对象由父母本人转换为与其原型相似的其他人(长辈),也就是找寻父母的替代者。《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是这种情结的体现者。贾宝玉整日混迹于家里大大小小的女性角色之中,尤其是在姐姐妹妹们之间寻求的就是一种母性的关怀与温暖,同时他惧怕他的父亲,不与之亲近。贾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贾宝玉这种心理就是典型的对母亲形象的亲近对父亲形象的排斥。张贤亮《初吻》(40年代)的主人公“我”也是一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的男孩。“我”是一名中学生,和一个下身瘫痪的女孩相遇,钻进她家的花园在窗台上和她玩耍并体验了人生的第一个吻。这个美丽又痛苦无奈的女孩是“我”善良温柔的母亲的原型。“妈妈又像惯常那样含着泪,-78-我害怕看她的泪眼。”[7]“我”逃避母亲泪眼的凝望,走出家门之后,却落入另一个女孩的多愁善感之中。她就是“我”心中母亲形象的替代者。“在《幻想的未来》中,他用一种坚定的口吻谈论着人类有史以来对父亲形象的向往和对母亲形象的依恋,由此开始了他关于拯救心灵的论述。”[8]95王安忆《长恨歌》(1995)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个典型的俄狄浦斯式人物。她最开始的恋情是与李主任的忘年恋。那时她十九岁,李主任四十岁。李主任说“我就是你的父母”[9],这句话让她辛酸溢满胸口。她最后一段恋情是与老克腊之间的忘年恋,那时她五十八岁,老克腊二十六岁。李主任是王琦瑶缺失家庭温暖的情况下找到的父亲形象的替代者,在这个替代品身上找回父亲应带给她的爱、温暖和安全感。

二、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原因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潜意识里一种被压抑的情感状态,随着儿童的成长,生理、心理的成熟、变化,这种情结会被阉割情结所消解淡化,维持在正常的程度范围之内。但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助长、加强这种情结的发展。荣格:“乱伦意象的无意识目的不是一种同居欲望,而是一种通过跟母性温床的接触渴望个人本性的复生。”[10]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人寻求的是本能。弗洛伊德将人在潜意识中,建立起的人格系统称之为“本我•自我•超我”。这是一个人人格系统的三个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的我,自我是社会心理的我,超我是道德理想的我。当三者协调共存时人格则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将会出现心理或精神疾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在社会中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生存目的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俄狄浦斯情结这种对母性形象的崇拜就是人类生存目的的表现。在远古社会,对女性的崇拜源于女人被视为天然优良的生殖工具,决定着部落的繁衍和兴衰。在古希腊传说中,女神是爱、智慧、生殖、繁衍、农业等一系列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的象征。例如爱神维纳斯、智慧女神、女战神雅典娜、生育女神赫拉、农神德墨忒尔。在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女娲也反映了人们对母性形象的崇拜。《寒夜》里的汪文宣面对的就是生存问题、战乱的环境、不稳定的社会、贫困的生活,都加重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人在满足生存需求后,进一步希望达到家庭安全,人身安全的目的。我们将其引申为家庭的美满和谐。这种目的无法实现会加剧人的俄狄浦斯情结。《雷雨》里的周萍得不到母爱,得不到完整、美满的家庭。《金锁记》里的七巧自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进而去破坏儿子和女儿的爱情和婚姻。《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家庭的幸福,体会的全是辛酸,所以在十九岁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向父亲般可以给与他家庭安全感的男人。关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目的,我们将其整合为精神上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是一种寻求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和谐的目的,是一种理性和感性合理共存的状态。然而,科技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的急速变化、机械和理性对与自然和感性的强制性驱除会导致人精神的失衡甚至发展为一种病态。《儿子与情人》里的保罗生活在一个机械化大工业时代,人们的物欲超越了精神的追求,保罗就是在这种挣扎之下的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雷雨》里的周萍生活富足却精神萎靡,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这种长期低迷的生活状态触发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结。《长恨歌》里的王琦瑶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上海,作为一个曾经的“沪上淑媛”,享有名气的上海小姐,年纪轻轻就受到物质、名声的侵蚀,小资产阶级的繁华生活让她的精神失去了重心,也成为了时代浪潮的牺牲品。这些人的本我在追求原始的欲望满足,自我在追求现实的快乐生活,超我在追求精神上的道德、完美。然而他们都失败了,往往只满足了原始的欲望。物欲横流、动荡不安、阶级明晰的社会让他们失去了自我,无法使本我与社会更好的协调,转移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更加谈不上道德上的超我对于自我的道德约束和内在审查。于是原始的固恋(俄狄浦斯情结)非但没有弱化消除,反而被唤醒强化了。

三、探寻俄狄浦斯情结的现实意义

俄狄浦斯情结爆发式的展现在上述作品中所反映的二十世纪的中国,那的确是个特殊的时代。身处二十一世纪的当下,人们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复杂环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封闭式社会向开放式社会转型,经济在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提升。地球成为了一个村落;家庭关系更加敏感脆弱;婚恋观念更加进步前卫。俄狄浦斯情结以他不同形式的表现更加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造成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婆媳关系愈加紧张;大叔萝莉恋、姐弟恋、师生恋盛行;单亲家庭、妈宝男的增多都是当今社会下的常态。婆媳关系紧张一直是最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曹禺在《原野》(1936)中提出了一个“我和你母亲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10]的问题,焦大星是一个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式悲剧人物,妻子与母亲为了他产生了尖锐的争斗使他由苦恼而趋于怯弱。当代社会有多少个和焦大星一样面对这种问题的儿子,一面是母亲,一面是妻子,本是一家的二人总是像仇人一样水火不容。当代女作家六六在自己的作品《双面胶》中反映的就是由婆媳矛盾而引发家庭悲剧的问题。作者在作品中将婆媳矛盾刻画的现实且残酷,将矛盾的产生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双面胶》里的婆婆有着传统观念下男尊女卑的性别意识,一块红烧肉都只让儿子吃;媳妇有着现代女性独立自我的主人公意识,懂得享受生活和丈夫的“服侍”。观念的不同导致行动的差异,矛盾就是在点滴的积累后爆发。在婆婆对儿子的掌控和怂恿之下,婆媳间的矛盾被推向了极致,最后以家破人亡而告终。一个婆媳故事落下了帷幕,其他的婆媳故事正在上演:《婆婆来了》、《媳妇是怎样炼成的》、《麻辣婆媳》、《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现代家庭剧正是着眼于具有现实意义的婆媳关系问题,在广大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多年媳妇熬成婆”、“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鲁迅先生说过当人们离开了原来的角色就会忘记曾经在那个角色中挣扎过的自己,继续无视他人的挣扎,甚至推波助澜,雪上加霜。婆媳问题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婆媳问题在这个注重物质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不仅是几个个体性格、心理的问题,更是牵涉到城乡差距导致的观念和生活习惯问题,收入差距导致的生活水平问题,比如房子、车子等一些生活要素。时下最流行的“凤凰男”在这些问题面前首当其冲。如今,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强调和谐家庭的主题,婆媳问题是家庭和谐的关键。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探讨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懂得人性、尊重不同的人格。同时找寻如何改善类似于婆媳关系恶化这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展现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使社会以更加包容的姿态维护着不同群体的根本权利和人性的多元化。正面的例子就是通过弗洛伊德“性倒错”(同性恋)问题的论述可得: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在心理上将自己转化成了母亲或父亲的角色。这种心理上以母性角色或父亲角色自居也是俄狄浦斯情结转换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天性的一种,也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是病态更不是变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性恋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美国最高法院2015年6月26日裁定同性婚姻在美国全境合乎宪法,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十一个全境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儿童成长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或是母爱、父爱的缺失以及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而导致的自我的迷失都是现今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影响不容小觑。以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为例,以现代社会文艺学视野审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俄狄浦斯情结,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弗洛伊德.性学三论[M].林克明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3]戴•赫•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杜瑞清,方华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巴金.巴金小说精选[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

[5]张爱玲.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6]叶灵凤.姊嫁之夜[EB/OL].2015-07

[7]张贤亮.张贤亮小说精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苏隆.弗洛伊德十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9]王安忆.长恨歌[M粮食经济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0]L•弗雷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M].陈恢钦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0

[11]曹禺.原野

作者:蒿帆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文艺社会学下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160497.html

    相关专题:铀矿地质 旅游资源论文


    上一篇:市场营销课程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