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扩展自己的选择视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不局限在教科书当中。寻找符合当今信息化、国际化特征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多使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不要让教学方式封闭在被动教学的框架中。在教学环境方面,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要能在一个开放、平等、放松、友好的环境中与教师平等交流。第四,互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过程,所以互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互动基本体现为提问这种形式,这也是一种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互动方式。提问也包括答案固定的封闭性问题和答案发散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该把两者相搭配,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和教师互动沟通的欲望。除了提问以外,也可以以开放性讨论等其他形式来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经济法课堂教学的理念
(一)能力本位理念
能力本位理念强调在教学中能力是最基础和关键的部分,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掌握为核心的科目教学理念,其重视相关科目与关联能力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能力而非单纯提高知识量。这与经济法教学效果要求对关联学科和社会知识的掌握这一特征不谋而合,有利于学生养成综合思维方式,提高使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动态人本理念
动态人本理念是指经济法教学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社会为本,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对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积极的动态应对。经济法教育肩负着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人文性;同时经济法的内容和体系等随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法教学也需要将这一发展变化动态地反映出来。
(三)心理契约理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各自的自我期待,以及对对方的他人期待,这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心理契约。当这两种认知能够顺利实现时,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使教学过程更顺利更默契的开展,反之则容易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在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种心理契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巩固彼此之间的心理联系和默契。
三、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有效性
经济法课堂教学的理念要求把能力本位理念、动态人本理念和心理契约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上述特征和理念结合,分别达成有效性的实现。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方向、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结果评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于上课这一教学行为所确立的具体目标。教师根据这一具体目标,指导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展开。教师将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清晰地传达给学生,明确提出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指示,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行为。例如,可以在上课时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预期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要同学们注意其中哪些部分,这就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运用方式。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怎样合理的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关系到能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息息相关,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学科的发展趋势、前沿知识以及社会实际的应用案例传授给学生。选择哪些内容,怎样与课本知识结合,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决定。
(三)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除了呈示、对话、指导等主要教学行为以外,还有培养学生学习,有效进行课堂交流等辅助教学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忠于自己的教学计划,只关注讲解的部分,忽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教学效果是不能得到保证的。经济法的法律内容是固定死板的,但掌握和运用却是灵活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单方面的演讲,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真正通过教学行为达到教学效果。四、结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进行方式和重要环节,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等方面加以改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慧蓉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