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3月份以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先后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而广东省2013年4月在市场的禽类中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国家疫控中心研究显示:活禽市场暴露是危险因素[1]。各地政府高度关注禽类饲养、屠宰和销售等禽流感高危险职业,尤其是对农贸市场的监管,多部门联防联控,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通过市场环节传播。广东省卫生厅等相关部门在疫情发生后,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市场禽流感联防联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粤工商[2013]10号),督促禽类经营市场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为了解目前广东省市场对禽流感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2013年6月对广州、佛山、肇庆等地区各市场开展调查。
1材料和方法
1.1市场调研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广州市白云、天河、番禺和南沙4个区的10个农贸市场122个售卖禽类档;佛山市三水区的21个市场119个档和肇庆四会市的9个市场95个售卖禽类档,共40个市场336个销售禽类档,每个档随机选取1名从业人员(从业时间≥3个月)进行面谈。
1.2市场调研方法
市场调研员经统一培训后,逐一走访被抽取市场,采用市场调研表面对面访谈和现场观察法市场调研禽类销售档禽流感防控信息和从业人员防护行为。在正式市场调研开始前,进行预试验,对市场调研员的调查一致性进行检验。
1.3调查内容
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广东省农业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市场禽流感联防联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管理办法》制定“广佛肇地区对活禽交易市场禽类销售行为调查表”的问卷。内容包括:(1)市场中售卖禽类档的基本情况,包括售卖禽类档布局设置、是否有禽类检疫证、销售禽类档是否存在“一天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的制度;(2)禽类从业人员自我保护情况;(3)禽类从业人员人口学特征等。
1.4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资料由专业人员统一审核、编码并抽验。应用EipData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比较3个地区的市场的售卖禽类档现况的不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调查广佛肇40个农贸市场336个档和336名禽类从业人员。其中广州122档122人、佛山119档119人、肇庆95档95人。其中销售光鸡37档,销售毛鸡档23档,同时销售光鸡和毛鸡的混合销售档276档。336名接受调查的禽类从业人员中,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87.79%(295/336);文化水平以初中、高中为多见,分别占42.86%(144/336)和26.49%(89/336)。其中,仅有销售禽类行为的人员23名,占6.84%(23/336);同时负责禽类销售、宰杀行为的人员313名,占93.15%(313/336)。
2.2市场防控管理情况
在混合销售档中抽风设备安装率为72.10%(199/276),不同地区市场禽类档的安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销售禽类的从业人员336人,93.15%(313/336)的销售档可以提供销售的禽类检疫证明。自从3月份开始长三角地区先后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3个地区的调查对象在5—6月均执行“一月一休市”的休市制度。“一天一清洗”和“一周一消毒”的开展率分别55.95%(188/336)和73.21%(246/336)。不同地区的禽类销售档是否有禽类检疫证明、一天一清洗、一周一消毒的执行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禽类从业人员相关行为调查
2.3.1防护情况
仅有17.56%(59/336)从业人员戴口罩,其中正确佩戴率(口罩盖住鼻孔等)为77.97%(46/59);坚持每天工作时戴手套者为42.86%(144/336)。有68.45%(230/336)的调查对象做到贩卖、加工过程中使用防水围裙,其中有17.86%(60/336)的调查对象穿防水围裙回家。调查中有67.86%(228/336)人接触家禽或其排泄物后洗手,其中,洗手频率以>4次/h为主,占47.81%(109/228),其次为1次/h,占27.19%(62/228),5~8次/d的占25.00%(57/228);其中广州市和肇庆市调查对象以>4次/h为主,其百分比分别为43.01%(40/93)和63.53%(54/85),而佛山市调查对象多为5~8次/d,占40.00%(20/50);洗手方式调查中,有49.12%(112/228)的人会用洗手液、肥皂或消毒水洗手,50.88%(116/228)的人只用水洗,其中用流动水洗手的人有73.25%(167/228),非流动水(盆水)洗手的人有26.75%(61/228)。不同地区从业人员的戴口罩、手套卖家禽、使用防水围裙和穿防水围裙回家、接触家禽或其排泄物会洗手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详见表2。
2.3.2在禽类销售档中其他活动情况
每天在工作场所吃饭、睡觉、带小孩(14岁以下)到工作场所的危险行为情况见表2。
2.4病死鸡处理方式
禽类从业人员中有40.48%(136/336)遇见病死鸡会放一边等清洁工收;扔掉到市场的大垃圾桶的占38.69%(130/336);通知农业部门和市场管理人员的占17.86%(60/336),有2.98%(10/336)的调查对象会将病死鸡掩埋或焚烧。
2.5就医行为
调查对象中有62.80%(211/336)平时会注意自己的体温变化。有64.58%(217/336)的调查对象发生感冒时第一时间就医。仅有15.18%(51/336)调查对象有接种流感疫苗。其中调查对象不接种流感疫苗原因从高至低依次为:认为自己身体好不需要接种流感疫苗(51.22%,146/285),不知道要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禽流感(25.61%,146/285),无时间去接种(15.44%,146/285),认为疫苗价格贵(7.72%,146/285)。
3讨论
禽类市场是人感染禽流感的高风险场所[2]。禽类市场是人群与禽最多接触机会的环节。基于对华东地区H7N9禽流感监测发现,禽类市场比养殖场阳性检出率更高[3]。而香港1997年人禽流感暴发疫情通过危险因素调查,发现到过禽类市场是感染人禽流感的危险因素[4]。为此,国家、广东省分别在2006年至2013年期间出台相关文件和紧急通知,要求加强禽类经营市场管理,规范禽类经营行为等。本次调查发现,从市场监管方面:抽风设备的安装率仅有72.10%,并存在地区差异,不同经济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越慢,所处的地区越偏僻,其禽类销售档的抽风设备安装率越低,这与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对禽类销售市场有关禽流感防控管理办法、通知执行程度不一致有关。根据美国纽约和新泽西监测1年的结果表明,每天清洁和消毒是保护因素[5]。而邻近香港开展的“休市日”的效果评估研究表明,“休市日”措施明显减少市场禽流感的分离率[2]。但本次调查的对销售禽类档对“一天一清洗”和“一周一消毒”的开展率不高,而休市制度呈现一过性,未形成规律,存在不同地区的禽类销售档的执行力度不一致的情况。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比较薄弱,清洗、消毒所需要的水费、清洁剂、消毒剂会直接增加其生意成本,休市会造成经济损失,导致部分禽类销售档不愿执行,甚至反对此制度,造成工商等执法部门的监管力度的困难。同时,销售禽类的从业人员能采取正确的防护行为对预防人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6]。调查对象做到每天佩戴口罩的仅有17.56%,从对从业人员的面谈中得知,从业人员佩戴口罩进行营业,会影响生意量,这可能受顾客对佩戴口罩经营的禽类销售档存有错误认知的影响,另一方面,佩戴口罩在一定程度带给从业人员的不适,综合因素导致从业人员不太愿意佩戴口罩营业。从业人员其他的防护措施(手套、防水围裙使用、洗手的频率和方式等方面)和从业人员在档吃饭和睡觉的行为在不同地区调查存在统计学的差异。可能与其宣传力度不一致、教育方式、从业人员的接受情况不同有关。另外,人禽流感病例早期的临床表现类似普通感冒[7],对人禽流感病例的早发现和早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根本措施[8]。分析结果表明:有35.42%调查对象发生感冒后不会第一时间就医,这会延误病人的病情或疫情的及早发现,甚至导致疫情的扩散和蔓延。而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人禽流感预防控制压力,可以减少人流感和禽流感在人体内整合发生变异成新亚型毒株的机会[9]。
市场调研结果显示:有15.18%的从业人员在一年内接种过流感疫苗,这高于甘肃省禽类从业人员的接种率9.02%[10],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从业人员认为自己身体好不需要接种流感疫苗。提示今后要继续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宣传和教育,提高其疾病就诊率和流感疫苗接种。
本次调查除了建议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根据国家、省出台的禽类销售市场对禽流感防控管理办法、通知的要求,真正督促落实各种防疫措施,让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卫生、安全,同时促使休市制度形成常规化外,还需根据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材料,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争取得到禽类销售行业有关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作者:陈凤灵 何永辉 周晓 李阳 周炳南 曹国科 康敏 单位:佛山市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佛山市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