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表现形式是关键。在视觉艺术中,不能理解其形式作用,就不能真正介入艺术作品表现的实质,因此可以说视觉艺术中的形式效应是分析研究作品的根基问题。从广义上来讲,形式效应有很多方面,如形式组合关系、内在形式结构、艺术处理手法等,这些方面在艺术作品中滋生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其效应在艺术性质与心理反应的关系中形成。人们常倾向于看见我们预计或期望看到的东西,因此认可一件事物,通常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认识。在视觉艺术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相互依存,没有完全脱离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毫无意义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甚至可以相互转换。视觉艺术形式通常是一件作品吸引并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先决条件。艺术品需要借助不朽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也是艺术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在美术绘画领域,“至关重要的形式”是指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线条与线条、线条与色彩、色彩与形式、形状与质地等。在设计领域形式的变化更是作品创作、赋予美感、情意寄托的关键因素。
一、形式效应在视觉艺术中的体现及研究方法
视觉生理是形式效应产生的生理基础和物理性质,感官生理是人们所观察的事物以及认识,人类感官功能根据适应性选择认可一件事物,可能是符合人们早期对它的认知。这种人脑中早已浮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进化而来的特征。当然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变异的过程。总之,各种感官事物可能早已植入人们视觉生理的遗传密码之中。同时,某些事物都具有显而易见的特质,人们不需要艺术家或专家帮助就可以看见。视觉作为一种本能,对事物的第一反应及认识也是基于生理本能。如建筑中,我们能区别出教堂和寺庙,这得益于我们脑海中对教堂和寺庙早已形成的外观认识。视觉艺术形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感性桥梁,是情感传达的载体。在视觉艺术创造中,形式表现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体现在各类艺术创作中。视觉艺术中的形式美感所涉及的知觉经验与观察对象的整体形式特征在视觉心理上的反应是相对稳定的,这可能是由于自然特征与心理特点的某种联系,特别在艺术作品中,形式既托生于自然状态,又以抽象与具象的形式加以表现,给人以美感呈现。视觉艺术形式感需要审美主客体之间进行反复交流,才能生成相应的审美意识。形式效应在视觉艺术中的艺术美感也兼具其它美感的某些基本特征,体现出一般审美意识的普遍性。形式可以将艺术作品有效整合起来,如线条、色彩、质地、形状以及空间布局等,其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普通的内容通过精彩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成为赏心悦目、意味无穷的艺术品。艺术作品中的音乐亦是如此。当听到树林里的鸟鸣声,只会感到叫声断续不成整体,简单的声音重复既没有进一步的延展,也没有对比和反差。然而,当音乐家在鸟鸣的旋律中加入新的音符,通过节奏变化、音调高低、音域升降来表显示,其旋律就会与原有声音形成反差,更具有张力。形式效应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众说纷纭的研究领域,理性与感性并重。视觉艺术表现注重感性,但也存在必然的理性科学规律,因而想做好对感性的艺术进行理性分析,还需要有理论认识和艺术感悟两个方面的功力。上世纪以来,美学理论、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视觉心理学的探究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艺术家的大量艺术创作和生活体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视觉心理研究和艺术形式的实践结合,既站在理论的高度,又能缜密而具体地进行分析,实践性的治学态度也恰恰可以切入实质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许多重要观点是不容忽视的。因而,要真正做好对视觉艺术形式的研究,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立足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从艺术实践的体验出发,对不同视角的理论进行分析,从相互矛盾的过程中找寻关系,吸取合理成分,找寻关联性和矛盾性,解决好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形式效应产生在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关系中,要从三者的基本属性和关系中,探寻和建立可行的理论体系。最后,为形式效应的范围设定一个限度,分清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效应,以及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研究这些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等,进而完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效应分析
美术作品的创作、实践中不可忽视理论,尽管理论和艺术实践者的隔膜感日益加深,部分理论研究者的认证由于沉湎于抽象的推理之中,缺乏创作者真切的艺术体验,而过多的纠缠空洞的概念,较少联系实质性问题。往往在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上难以深究。如果仅仅空洞、教条、避实就虚、脱离形式来谈视觉艺术,不了解形式特征和心理反应而论审美,就会形同空论。美术作品中的形式之所以具有艺术价值,是因为它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想了解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就必须认真分析作品中的形式效应,并不断探索实践,真正理解艺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需要社会性和生物性相结合。假如我们将欧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窟壁画和雕刻看作是视觉艺术的起源,就可能察觉到其美术绘画艺术中,主张写实形式的装饰先于抽象几何形式的理论,最初几何形的出现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简化或硬化了的模写。比如原始人所画的圆圈是用来再现太阳的形状,“有人甚至认为编织也起源于对太阳光的崇拜,因为圆形或圆锥形的编织在开始时总是呈现为放射状,它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原始人画一些断断续续的黄色斑点和波状的曲线是为了再现蟒蛇的花纹和它的游动能力,因此几何形也只是一种简化或硬化的写实方式,经过进一步发展才使它的变形达到无法以实物去加以对照的地步。原始美术作品中视觉艺术形式的呈现,可以看出模仿现实的艺术思维似乎理应先于出自观念层面的抽象的艺术思维。事实上这一观点也已经被许多研究者从理论的推理上给予了种种证明。对于美术问题的研究必须要有对艺术的实践和对生活的感悟。不触及艺术自身的内涵,不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因果关系,不体现于直观可感的视觉艺术上,仅仅观念翻新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然,艺术实践并不单指专业活动,生活体验也很重要,绘画形式也许会带来一些画面的背景信息,也许人们根本不了解当时画面中的状况。如戈雅的画作《战争的灾难》,作品也许没有完全解释这幅画的背景信息,但画面仍然可以吸引多数人的注意力,我们看到射击队进行杀戮,这唤醒了关于兽性的念头和恐怖的情感,射击队的线条、色彩、块面、形状和光影形成了一种持续刺激并引领我们目光的图式,它引导欣赏者关注由受害者动作所构成的形式,虽然形式并未大张旗鼓,但却无处不在,不容我们忽略。由于形式非常紧凑,我们无法将画作的意义或内容与之割裂开来,艺术形式的涵义包含融合于其本身。形式不是美术表现的全部,却是美术效应的基础。吴冠中先生历来强调形式的重要性,他说:“美术作品的唯一手段就是形式,一切思想情感的表达只能依靠形式来体现。形式,它主宰了美术。”
三、设计作品中的形式效应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形象是指外在的自然形态,形式则是提炼出来的组织结构,如绘画的构图形式、图案的骨架结构以及在艺术设计中的抽象形式等。在设计作品中,视觉经验是形式感的基础,当今设计作品的数量已超过艺术品,并且有的设计作品辨认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层出不穷的广告作品大多数是具象的,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与品牌名称或标志同时出现,广告将人们的视觉经验及生活感受与企业宣传中具象的产品形象及标志相结合,用来吸引人们眼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从而使其记住其品牌,这种视觉艺术中的形式感加入了商业目的。视觉艺术中形式效应也会在社会内涵和社会属性中反应出来。某些设计作品中的形式效应是形式的社会化、符号化表现,会成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载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创作的《胜利1945》海报,画面图形由一个粗大炮筒和一颗逆向发出的炮弹组成。福田巧妙地将炮弹的方向作了一个反向的改变,使炮弹与炮筒形成了对立的、不合理的飞行方向,正是这个趣味性、反常性的构成变化,使“反对战争,祈祷世界和平”的主题在极为简洁明了的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试想这幅作品的设计形式出现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是否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呢?在福田的其它设计中,其巧妙运用形式变化来呈现作品的另一个绝招是运用图底关系原理,也被称为视觉双关原理或正负形。作品中形式的构成故意不明确交代图底关系,相融但又对立,使让图与底产生互融反转的视觉效果,进而产生双重意像。如《京王百货宣传海报》设计,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成为海报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福田以简洁单纯和人性化的图形语言展现他的视觉世界。福田海报设计中,作品追求图案形式的单纯化(在具象艺术范围内,力求用相对单纯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相统一,以简约的形式结构囊括复杂材料组合的有序整体),诠释图与底的关系。简洁的线面形式,强烈的色彩表现,丢弃一切没有必要的组合元素,让作品的主题既能释放出明快感,又具备视觉特性。当人们介入设计作品时,人们可能看不见主题,不了解主题,只能去想象它。内容包含在形式中,这就需要观察者结合作品中的主题元素、自身经验,甚至还要联系作品创作环境,来诠释设计作品的内容或内涵。艺术形式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形式效应对应视觉心理反应,有相对稳定的基本规律。在视觉艺术中产生的形式效应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不断研究和发现,使其不断补充完善,为更丰富的形式表现提供用武之地。
作者:董岳 刘春羽
相关专题:小学数学教师经验文章 im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