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机制的构建

摘要:“学分银行”是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目标,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分银行”存在学分互认和兑换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非标准化、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等问题。为此,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分银行”的外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学分银行”机制的有效运行,促进我国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机制

一、现代远程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及意义

“学分银行”是一种管理制度,最早用于职业学校为学习者提供学分转换、就业和终身学习提供服务,在借鉴银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以学分为载体,实现不同学习成果相互认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分银行”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终身教育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分银行”能突破学习时间、专业限制,将学分累积起来,通过专家评估后,可以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转换,实现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搭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学分银行”属于继续教育范畴,目前重心在继续教育、远程教育领域,将来实现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学分银行”不仅是一种制度和专门机构,“学分银行”应当是带有政府信用、按照实体化运作方式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学分银行”最基本的功能是成果认证和转换,通过这个基本功能使得各类教育纵向和横向得到有效沟通,教师及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学分银行”是个系统概念,各组成部分有机协调,形成整体概念。“根据‘学分银行’主体功能不同表现为不同形式,宏观上是一种教育制度;中观上是一种学分互认制度;微观上是个人学习成果管理制度”。“学分银行”建设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学生可以自主选课、选择教师和选择专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拓展学分制的内容,“学分银行”建设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推动社区文化教育,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提高非正规教育的地位和非学历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通过衔接各类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二)现代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1.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逐渐进入改革深水区,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各种教育资源之间分配不平衡,中职、高职、普通大学、重点大学、远程教育等各类教育之间各成体系、衔接困难,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与其他教育体系之间如何衔接成为远程教育是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趋势。“学分银行”机制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恰好适应这一趋势。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远程教育中的“学分银行”机制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在教育管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开放,能有效解决学习者由于某些原因无法继续学习。学习者曾经学习获得的积分仍然有效,等条件成熟时,仍可以继续学习,这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3.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的竞争优势。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面临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生源流失严重。“学分银行”机制建设有助于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员加入其中,没有时间要求,学习者修满学分后就可以申请学位毕业,“学分银行”这种灵活机制提高远程教育的竞争优势,促进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远程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分互认和通兑体系不完善

目前,远程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学分兑换机制尚未建立。如何科学地兑换学分,是“学分银行”建立的基础,应由政府权威部门联合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制定出学分和成果兑换办法,由各个学校按此执行。然而,在现代远程教育内部,各类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学分兑换制度和体系尚未建立,“学分银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现“有学分,没有银行”的局面,没有专门的学分兑换机构,如果出现学习者要转换在入学前参加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学分或中途转学需要兑换学分,由学校或学习者自己到涉及到学分兑换的各个学校和培训单位办理,手续烦琐、困难。由于远程教育各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各自为战,学分得不到相互承认。因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学分银行”只停留在学分统计阶段,没有建立健全的信息交流机制,“学分银行”的存取和兑换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学分银行”形同虚设,无法满足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在各类教育之间,以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正常流动。

(二)课程非标准化设置阻碍“学分银行”的实施

标准化课程设置既是“学分银行”的核心,也是现代远程教育良好发展的前提。“标准化课程设置条件下,无论是学校、培训机构还是学习者都可以以此为基准,使得各个学校、培训机构乃至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认证才可行,学分的累积和转换才得以实现”。通过设置标准化课程,“学分银行”运作才能顺利开展。然而,现代远程教育仍然实行学年学分制和统一的教学大纲,相同的专业都用统一的教材,学习者不能自主选课,无法满足教育的多样化要求,进而享受多样化课程带来的好处。虽然一些学校也开设选修课程,但选修课程选择面比较窄,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这严重影响现代远程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没有建立适合学分银行的课程体系,“学分银行”的学习认证很难实现。

(三)“学分银行”实施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支撑

“学分银行”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的资源却出现短缺。一是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学分银行”的硬件、软件资源开发建设,政府对远程教育的拨款无法满足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对资金的需求,政府投到其他方面的教育资源远远大于远程教育。二是现代远程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支撑。现代远程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既需要专门的远程教育课程开发教师,又需要专门负责登记和管理学分的工作人员。“学分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对教育管理者是一个全新挑战,不仅需要对“学分银行”有深入了解,还需要不断完善“学分银行”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分使用相关人员如何使用“学分银行”。因此,“学分银行”要实现真正的学分累积、转换和互认,前提条件是保障各方教育资源投入均衡,并且教育资源相互共享。

(四)现代远程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

“学分银行”机制建设需要对学习者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然而,远程教育对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时间的安排等现实情况研究尚不足。“学分银行”机制建设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但“学分银行”的实施把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变成以单个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带来生源的多元化,各层次、各类别的学习者并存,大大增加管理难度。另外,“我国同类教育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方面也缺乏有效沟通,更别提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障碍”。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例,相同专业在不同层次在课程和教学设计等都是相对独立的。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目前缺乏有效措施。银行具有借贷功能,“学分银行”也具有“存分”和“贷分”功能,“存分”是指学分累积,容易解决,但“贷分”如何操作和实现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学分银行”机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但我国尚未建立“学分银行”信息服务系统,因而,学分的认证、累积和折算等都无法顺利进行。

三、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机制

(一)“学分银行”外部运行机制

1.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机制建设需要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比较松散,没有形成系统网络结构,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远程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根据韩国“学分银行”实施经验,我国需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根据我国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学分银行”的管理应当设立国家层面的远程教育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中心,同时设立省一级的远程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由国家远程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发布有关“学分银行”在学分累积、认证和转换方面的政策法规,并会同管理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负责“学分银行”课程选取、课程标准、成果框架、教学规范和成绩认定等数据管理等工作。省一级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学分银行”执行、协调和监督等相关工作,主要负责本省学习者学习申请、学分认定、储存、转账、兑换以及结算等相关工作,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培训服务。2.建立符合“学分银行”系统运行的网络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分银行”需要建立与之相一致的网络操作系统。“学分银行”实施后,教学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管理都变得极其复杂,如果没有强大的网络平台实现,无法学生跨校选课以及快速学分转换,“学分银行”的实施将面临巨大困难,因此,需建立强大的网络管理平台。(1)建立并完善“学分银行”信息管理系统,使之成为“学分银行”实施的真正载体和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服务重要渠道。首先,在管理系统内实现终身教育注册,在系统内建立相应的个人数据库,扩大身份证功能,增添个人身份证的终身教育卡功能;其次,对注册学员先前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并转化成“学习银行”中的标准学分;再次,“实现学分存贷功能以及兑换折旧功能,使学习者的学分得到不断积累,超过一定期限且未兑换的学分需要进行折旧处理”;最后,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终端输入终身学习卡号,即个人身份证号,便可以查询自己学分情况。(2)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学分银行”资源共享。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学校各自为战,为此,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平台,整合全国远程教育机构资源,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对各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资源进行审核、评估、分类和定级,并按照资源类型纳入检索中心供学习者选择。后期,通过对资源再次评估和反馈,确保资源质量。(3)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系统,为“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导航服务,发挥档案系统在学分互认中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档案系统查询“学分银行”的相关规定,并借助学生档案系统,建立“学分银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档案系统的质量将成为未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学分银行”的保障机制

1.建设“学分银行”的质量保证机制。一是建立标准质量保障机制。在质量保证中,认证是关键。为此,需加强对提供学分的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监督,建立标准学分质量保障机制。想获得学分认证的机构必须获得“学分银行”管理机构的认证。促进教育机构内部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改革,从而保障内部教学质量,增强“学分银行”颁发证书的公信力。二是“学分银行”最终目标是为愿意学习的学习者提供平等学习机会,实现终身教育,因而,公正的学分认证是关键,才能促进学分顺利转换和互认。三是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加强对课程设置的审查,对学习者从注册到学位授予整个过程进行审查,合格后颁发相应的证书,同时加强对专业机构的监管和行政部门的管理,坚决打击教育违法行为。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一是把“学分银行”机制建设的费用纳入到教育经费预算中,以此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立“学分银行”经费投入标准的前提下,对“学分银行”运营投入经费全面预算,并不断总结完善。二是采用多元资金筹措方式,建立“学分银行”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国家、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和学习者共担的经费融资平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筹措经费”。三是合理地使用、分配经费,按照“学分银行”的形式、规模,并根据实际情况来综合确定,保障经费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率,避免浪费。

(三)“学分银行”的内部运行机制

1.界定“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框架。界定学习成果框架,确定哪些成果可以得到认证、累积和转换。一是国家“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应当制定并发布成果规范及标准,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以及学习成果基准,形成“学分银行”内部标准建设,从而实现不同学习成果的衔接、沟通和转换;二是确定学习成果的等级标准,比如,把远程教育学习成果分为中职、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四个等级。2.确定“学分银行”标准机制。“学分银行”的标准是指在学分认证、累积、兑换和转换时应当遵循的标准。一是在学习成果框架确定的基础上,参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门目录及基本规范,建立“学分银行”的资格标准机制,形成“学分银行”基本规范;二是按照“学分银行”成果框架的不同层次和标准规范确定“学分银行”课程标准机制,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将远程教育所有课程按照规范化设计进行标准化建设,发挥其在学分互认和转换中的关键作用;三是按照知识容量的多少确定学分认证单元标准,形成单元标准体系;四是按照学习者学习成果所获学分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学分银行”学分绩点机制。3.建立“学分银行”学分认证及“存—贷—兑”的学分联动机制。学分认证机制是“学分银行”机制运行的关键点,是实施“学分银行”的核心。一是确定“学分银行”认证机制的管理和执行机构,负责“学分银行”认证工作的推进;二是加强远程教育学分内部互认的开放程度,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互认机制;三是将远程教育机构、成人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的相关要素纳入到认证体系中,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四是建立学分储存和累积的“存分”机制,并在“存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学校与学习者以及作为担保的第三方之间的“贷分”机制,从而形成“存—贷—兑”相结合的学分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素娟.学分银行如何夯实终身学习“立交桥”基础[N].光明日报,2013-10-09.

[2]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1(22):42-46.

[3]陈俊傲,郁冬梅.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系统优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4-26.

[4]彭代梅.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70-74.

[5]刘素娟.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分银行机制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18-127.

作者:武钰敏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机制的构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146442.html

    相关专题:英语口语网站 城市化


    上一篇:物不迁论的思维方式探索
    下一篇: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