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居民饮食习惯以及居民的粮食消费偏好和节粮意识。
1、人口数量和结构
一国或地区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粮食消费总量尤其是口粮消费和饲料粮消费的两个主要因素。(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变动是影响粮食消费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增减直接影响粮食的消费数量。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费最多的国家。从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来看,1980—201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趋于下降,从1980年的11.87‰下降到2011年的4.79‰,但是在2012—2014年,这一比率则超过了4.9‰,2014年甚至提高到了5.21‰,比2013年末增加了710万人。尽管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速放缓,但由于我国目前已着手对最为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进行逐步的探索改革,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短时间内不会停止。而且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我国将出现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的局面,人口刚性增长必然带来粮食消费的刚性增长。(2)人口结构。第一,城乡人口结构。依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还会大量地向城镇转移,使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比为54.77%,比上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城镇化的推进在改变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的同时,也影响着粮食消费的结构和水平。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城市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大约只有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的33%左右,但肉、蛋、奶类食品却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农民居民进入城市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会与城镇居民渐渐趋同,即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其他副食消费比重扩大,而这一变化将会带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的增加。第二,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会通过人体的生理需求差异影响热量的摄入量需求,而粮食又是人体的主要热量来源。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即使人口总数保持不变,随着时间的推进,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均热量摄入或粮食消费需求水平仍然会改变,进而影响粮食消费量。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中,0~14岁占22.89%,15~64岁占70.15%,65岁以上占6.96%;而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0~14岁占比下降为16.6%,15~64岁占比提高到74.5%,65岁以上占比提高为8.9%。新增人口与老年人口增长基本持平,年龄结构对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影响将基本抵消。
2、饮食习惯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地域、文化、物产、历史传统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进而使各国(或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饮食习惯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类食物消费模式:一类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肉、蛋、奶等动物蛋白食品为主、粮食等植物性食品为辅的食物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粮食消费结构中,由于对肉、蛋、奶的消费比重较高,使饲料粮消费所占比重要大于直接粮食消费所占比重。另一类是以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粮食等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蛋白食品为辅的食物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粮食消费结构中,直接粮食消费所占比重要大于饲料粮消费所占比重。饮食习惯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迅速改变,但也会因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生转变。
3、居民的粮食消费偏好和节粮意识
粮食消费中的直接粮食消费损耗与浪费与居民的粮食消费偏好和节粮意识存在密切关系。“食不厌精”的不良消费偏好以及“色香味”这些最普通的感官指标,长期以来影响着我国居民的粮食消费选择,致使存在众多的粮食消费误区,如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但是,粮食加工程度越深、产业链条越长,原料损失及能源消耗量则越多。国家粮食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加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逾130亿斤。此外,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也是比较严重的。据统计,仅2008年一年在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就最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二、经济因素
粮食价格和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粮食消费的两个最主要的经济因素。粮食价格和居民收入对粮食消费都有比较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收入对粮食消费的影响更为明显。
1、粮食价格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价格是影响居民粮食消费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粮食价格上涨,粮食消费量会减少;反之,粮食价格下跌,粮食消费量会增加。国内一些学者利用统计数据对粮食价格变化和粮食消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曾靖、汪晓银、王雅鹏(2009)指出,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对粮食价格变动是缺乏弹性的,即粮食价格上涨对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的影响非常小。刘灵芝、王雅鹏、潘瑶(2011)提出,农村居民人均直接粮食消费量和间接粮食消费量对粮食价格变动也是缺乏弹性的。综合以上研究,粮食价格变化对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的影响非常小。
2、居民收入水平
根据国外经验,收入水平与食物消费关系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入处于相对低水平时,为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第二阶段,即当收入跨越了第一阶段后,畜产品消费上升;第三阶段,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时,畜产品消费稳定、停滞或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5%,农村居民为37.7%。我国居民目前的食物消费正处在第二阶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逐步提高,替代了部分直接粮食消费,从而使直接粮食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但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饲料粮消费的激增。此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将不仅限于家庭自制食品、一日三餐,还需要以粮食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快餐、糖果、调味品等方便食物和佐料,这又会导致工业用粮消费的增长。因此,收入水平提高之后,虽然粮食消费中的口粮消费会下降,但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会大幅度增长,进而会拉高粮食消费总量。
三、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是指与种子用粮消费和粮食损耗等相关的技术。种子用粮的消费量与生物育种、作物栽培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这些技术水平上的差异会使不同国家的种子消费量出现差异。比如,美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远高于中国,基本上采用精量播种技术,从而大量节约了种子用粮消费量。目前,我国种子用粮占整个粮食消费的比例很小,基本保持稳定。随着作物改良和生物育种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作物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良种普及率的日趋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以及精确农业耕作方式的推广等,种子用粮的消费量及其在粮食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会呈稳中稍减的趋势。在粮食收获、储存、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引起的粮食损耗均与生产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大部分粮食产区还是以家庭分散作业为主,粮食产后作业主要靠人力来进行,虽有一部分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但是比例不是很大。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损失比例约为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损失400亿斤以上。由于粮食物流方式落后,运输等环节损失损耗逾150亿斤。由于加工技术水平落后,饲料粮和酿酒用粮的转换效率较低,因而粮食损耗就多。四、规范性因素规范性因素主要指与粮食消费有关的政策、制度和教育宣传等。
1、人口生育政策
据资料显示,1990—2000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率是1.07%;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比之前的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二十多年来,我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人口数量的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口粮消费和饲料粮消费增长的速度。
2、出口退税制度
金融危机后,国家为支持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在2009年将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酒精出口免征5%的消费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节约了企业成本,使企业经营效益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工业用粮的需求量。2010年,政府为限制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过度扩张,取消了关于玉米淀粉以及酒精的出口退税。理论上说,取消出口退税,将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出口量将会减少,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会减少。但是,目前玉米淀粉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只在2%左右,而且这部分出口基本是刚性需求,受出口退税取消的影响不大,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玉米酒精,进而影响玉米的消费量。可见,出口退税制度只是影响粮食消费中相关的粮食品种,对粮食消费总量的影响则要看这一品种的消费量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
3、生物能源发展政策
发展生物能源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生物能源的主要原料均来自粮食。在上世纪末,我国利用粮食相对过剩的条件开始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并在“十五”期间批准建设了4个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在市场价格和产业政策的诱导下,国内企业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加工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纷纷上马,对粮食原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2015年1月1日起,国家对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用于调配车用乙醇汽油的变性燃料乙醇,全部取消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并全部恢复征收5%的消费税。2006年底,政府又紧急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坚持非粮为主发展生物燃料乙醇。这些政策的变化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国内深加工玉米消费需求量的增幅。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过猛,同时国内养殖业、饲料业也在扩张,国家的调控政策可以减缓国内玉米深加工业需求的增幅,但无法改变需求长期增长的趋势。
4、节约粮食宣传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从国家层面看,政府开展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宣传以及监督检查活动。比如,201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推行科学文明的餐饮消费模式、减少各环节粮食损失浪费,并推进食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从民间层面看,社会公益组织也发起了一系列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光盘行动”。“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开始的,公众自主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通过微博宣传、网上晒吃光后的餐具、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这些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粮食损耗量。
作者:王松梅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