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有无情绪障碍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1例)。统计两组患者病程、心功能分级、合并症等数据,调查患者医疗保险形式、家庭收入、工作能力等情况,分析各因素与并发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病程(OR=0.471,P<0.05)、家庭收入(OR=1.647,P<0.05)、心功能分级(OR=2.319,P<0.05)、丧失工作能力(OR=5.870,P<0.05)均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家庭收入低及丧失工作能力均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主要相关因素,临床务必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情绪障碍;相关因素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063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状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或下肢水肿,积极治疗与临床干预是避免病情加剧的主要手段。近年有研究人员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半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此类患者易出现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抵触治疗,十分不利于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本文将本院收治的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65例已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情绪障碍诊断标准[1],将其中未发生情绪障碍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提示并发情绪障碍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3.5±7.6)岁;病程6~42个月,平均病程(24.0±6.6)个月。观察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2.5±6.6)岁;病程3~47个月,平均病程(25.0±8.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以问卷形式统计患者病程、心功能分级、合并症、医疗保险形式、家庭收入、工作能力、是否吸烟等情况。作者单位:473000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二科。
1.3心功能分级
参考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2]:日常活动无明显异常为Ⅰ级;日常活动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计为Ⅱ级;非日常活动状态下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计为Ⅲ级;静卧休息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计为Ⅳ级。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最大影响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观察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吸烟、合并症、医疗保险形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程>18个月、心功能分级≥Ⅲ级、家庭收入低、丧失工作能力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影响因素与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病程(OR=0.471,P<0.05)、家庭收入(OR=1.647,P<0.05)、心功能分级(OR=2.319,P<0.05)、丧失工作能力(OR=5.870,P<0.05)均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的主要相关因素。其中,病程、心功能分级与丧失工作能力和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呈正相关性,家庭收入与其呈负相关性。见表2。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需长时间治疗且很难彻底治愈,合并症与并发症较多,不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还会使患者精神心理造成重创。有研究人员发现,心血管疾病可并发焦虑、抑郁等多种情绪障碍,患者临床表现为情绪起伏不定、失眠、悲观绝望,治疗依从性普遍不高。其发生不但不利于病情改善,还会直接加大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3]。鉴于此,明确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临床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华先平等[4]研究发现,约20%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其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普遍高于65岁,病程≥24个月,且丧失工作与生活能力。故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情绪障碍的发生存在人口学特征,且病程、丧失工作、生活能力均为患病的危险因素。另有研究人员发现,家庭负担同样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情绪障碍的重要相关因素,而造成家庭负担的原因包括: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低以及家庭收入低,经济压力大等。孙云红等[5]则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最终发现:年龄、HbA1c、糖尿病微血管积分均为相关因素,受教育程度提示为情绪障碍的保护因素。在本组研究中,病程(OR=0.471,P<0.05)、家庭收入(OR=1.647,P<0.05)、心功能分级(OR=2.319,P<0.05)、丧失工作能力(OR=5.870,P<0.05)均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的主要相关因素。其中,病程、心功能分级与丧失工作能力和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呈正相关性,家庭收入与其呈负相关性。该研究结论与现有相关文献报道内容基本吻合,本组研究对象数量较小,故人口学特征不明显,可确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家庭负担以及丧失工作能力会引起情绪障碍的发生。此外,吸烟者情绪障碍发生率略低于不吸烟者,初步分析认为香烟含尼古丁等有助于减轻抑郁程度的成分,不过考虑到吸烟的有害性,临床应提倡其他健康、安全的方式缓解情绪障碍。综上所述,病程延长、病情加重、丧失工作能力、家庭收入低均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临床早期干预工作可以此作为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周玉颖,王艳,王景华,等.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7):737-739.
[2]林婵兰,林育群,王素容,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负担及相关因素分析.现代临床护理,2010,9(3):1-2.
[3]王淑芳.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四川医学,2012,33(12):2234-2235.
[4]华先平,胡锦全,曹政,等.7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7):595-597.
[5]孙云红,葛家璞,陈晓英.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14-1617.
作者:韩自旺
相关专题:电信运营商解决方案 图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