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笔者所在学校初2011级1班(53人)与4班(49人)作为本研究之试点班级,并分别将1班定义为实验班,将4班定义为对照班,两个班级的本科教学均由笔者一人担任,且在开展本研究之前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均一致;同时两班级学生在性别与年龄构成以及上期期终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据有可比性。
二、教学开展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是参考教学大纲按章节课堂讲授相关知识点即可。实验班则采用分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一)确立分组原则在分组之前需先行对班内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进行摸底,并根据结果将其分为较好、中等与滞后三个等级,在分组时将每一等级的学生尽量均衡分配,以尽可能让滞后类学生有机会获得组内帮助;具体分组时通常将每一组的组员数量限制在6人左右,同时在每一组内各设置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分组预习置疑当前家庭电脑已经具有相当的普及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该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同时要求本班组学生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讨论组交流预习意见。比如在开展软件的安装与删除教学活动之前,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前按照教材中的操作程序尝试独立操作,遇到疑问则可在讨论组将其提出来大家群策群力地分析操作程序与效果,最后在新课程开展之前将尚未得到满意解决的问题汇总呈交与授课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更改教学侧重点,同时提高学生学生的针对性。
(三)分组讨论释疑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同组学生尽量安排在相邻的电脑位置,以便于及时开展组内研究与知识交流。在完成演示教学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行操作,对其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研讨多途径的破解方法。对始终无法在组内解决的疑难问题则汇报给授课老师,然后再由老师对这些问题相关操作进行重点演示,并以尽可能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学生释疑,帮助其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
(四)分组上机巩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过去的上机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需对每一位学生操作的电脑进行逐一巡视,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在实施分组教学后,即可实现组内学生的相互演示与点评,同时相互查找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操作准确性。另外还可让组员在每次上机过程中轮流担当巡视员并不适向老师汇报学习进展,以此也更能在整体上把握小组的学习状态。
(五)分组开展竞赛初中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具有较强的竞争欲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能够转变为推动教学深入开展的强劲动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竞赛活动,将学生的竞争欲望激发出来,促进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如在教学Flash动画制作内容之后,笔者在全班开展了制作竞赛活动,要求每一个小组设计出一个作品,在全班进行评比,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强化了对设计制作操作流程与要点的理解巩固。
三、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本研究对本次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考察时,同样设置了理论知识笔试与操作实践测试两个方面的评价方法,并将此作为该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其中的笔试内容即为该年度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满分100分;操作部分选择音乐软件“winnap”的安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安装即视为通过。最后统计两个班级的成绩进行班组间比较,分析软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比较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教学效果统计结果
本研究最终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理论成绩与操作实践测试通过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班,两班级相关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结束语
通过一年来在试验班开展分组教学以来,笔者体会到,该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学生各自为政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具体而言,其优越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协作性;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拓展性。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探究模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专题:臭氧浓度超标 灌溉排水学报 小木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