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生了新词
最突出的即是“微博”一词,前文论述了“微-”能产性增强,但是“微博”一词中的语素“博-”原是来自“博客”一词,“博客”为英语“blog”在汉语里的外来音译词,是单纯词,其中的表示连缀音节的“博”和“客”拆开来并没有词汇意义。微博语言及与其相关的语言现象在语用上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1.文学性、逻辑性不强。微博语言的文体大多结构松散,语体色彩偏向口语化,表达方式多亲切真实。其他的网络文字发布平台因为没有字数限制又缺少时效性,发布者有时间构思过再写出来。
2.尽量压缩表达。因为语句都控制在简短的140个字内,微博语言多为电报式的碎片化的语言。同时因为社交化传播特征,很多企业品牌也都加入了微博,选择性的关注给了商业精准的客户群体,利于大量进行广告投放和新闻短讯播报,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和进行互动营销,微博用户都尽量压缩语言长度扩展语言内容,否则人们没有耐心阅读。
3.大量使用的符号表情。这里说的符号,一类是汉语原有的生僻字,这类字的特点是像形性很强,类似于图画,而且大部分使用时不用原有的字音和词义,如“槑”、“玊”、“勥”、“巭”、“嫑”、“忈”、“靐”,以“囧”为例,微博语言中大量使用此字,不是表示原义明亮的意思,而是看其近似脸部尴尬的表情。另一类是真正的符号,表情符号在很多社交聊天平台上都会大量使用,但是不能忽视微博符号独有的特点,微博上设有一些表示社会关注热点的符号,如“江南style”、“汶川平安”、“伦敦奥运”和网络上流行的表示情感心理等的新词的符号,如“纠结”、“掀桌”、“纠结”、“草泥马”、“浮云”等。
二、上述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语言形成机制。汉语新词的产生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国外的学者认为语言是一种进化系统,语言系统的进化需要某些语言现象不断地通过模仿来产生和演变。微博是一个极强势的传播媒介,自产生之日期“微博”一词出现频率之高,传播范围之广决定了其能够长期留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
2.语言心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在微博进行的最多的两项活动为了解实时社会资讯和参与兴趣话题讨论。这就决定了微博的用户群体为相对高素质人群,随着微博以惊人的速度参与社会事务,娱乐明星、政界要人、企业事业单位等都纷纷加入了微博的行列。微博资讯的传播具有垂直定向性,用户自己决定关注对象,成为被关注者的“粉丝”,这种个性化定制使在微博中人们的关注都带有主观上的倾向,在不同语境体系下,加关注的对象往往选择会有情感认同的,语感和表达方式上趋于相似的,这像圈子一样成为一种社会动员资源。某一事件发生,人们就快速给它贴上标签态度,在同一个“圈子”的人基本都会浏览到相似标签的微博讯息,是新词和表达符号更加容易进入人们的记忆。
作者:任畅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