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的教化思想对武术礼仪的影响
关于“武”字最早的阐释是《左传》,其记载有:“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说出武不是用于战争,而是为了停止战争,为了自卫,所以也出现了“惠人”、“恕道”、“以德服人”、“不念旧恶”之类的成语,这些无不受到儒家文化“仁和礼”的影响,由此也形成了独立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是一个“说礼”大国,故有“礼仪之邦”之称。武术中华是文化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武术礼仪体现出一位习武者武术上的造诣。儒家传统文化中对礼的教化,可以分别从孔子、孟子、荀子这些儒家文化经典的代表人说起。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所发,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著《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二、儒家文化对武术技术风格的影响
武术是先产生技击,后派生出了套路和功法。技击源于原始人类和大自然做斗争时积累的经验。原始人类之间的战争孕育了中华武术。伴随着社会进程的演进,到了奴隶杜会,武术是作为直接解除对手战斗力而采取的致残甚至杀死对手的手段而存在的,这时武术的技术风格主要讲究“一狠、二毒、三功夫”。而“狠毒”二字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原始武术技术以搏杀为目的的刚健雄勇之美。当时的人们处于野蛮和蒙昧的阶段,原始的武术体现出了肉弱强食的生存之道,缺乏人文的教化的背景。
(一)武术的“内外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一体,视整个宇宙为系统的有机统一。这些都受到儒家文化“仁、礼”的教化,习武者对自身品德、修养、心态、意志的修炼,称为内修,为内壮,骨骼肌肉的强健为外壮,习武者需要的是内外兼修,才是一个合格的武者。当然这里所说的“内”是心、神、意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中华传统武术将内与外、形与神相互联系统一起来,形成了“内外合一”的武术风格,最终形成了中华特色的武术文化。
(二)武术的“形神兼备”
形神兼备,原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武术也具有艺术品般的美感。习武之人讲究的是精、气、神,同时对手、眼、身、步等形体动作要求规范,强调意象思维和主观“体悟”,以及对动作演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节奏及风格的追求。这种特有的对艺术美感及特点的不断强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武术“形神兼备”的技术风格的最终确认。在中华传统武术中,我们也常常借用自然界的各种景象或动物的不同姿态比喻武术动作,比如“五禽戏”以模仿虎、鹿、猿、熊、鹤(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还有鹰爪、猴拳、蛇手这些形神兼备,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为目的的健身方法,都体现出了“形神兼备”的特点。
三、儒家文化对武德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武术的影响是很大的。以仁慈、忠厚、善良、爱心等为内容的传统武术武德,渊源于儒家“德”的思想。武德就是武术的道德。现代职业也常说注重职业道德,可见做事首要讲道德。武德是武术的核心内容。对于传统武术而言,高深的武术技艺和品德修养对促进习武者人格力量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儒家文化思想渗透于中国传统武术教育中,将和谐观念也纳入其中,告诫习武之人要和谐共处,门派之间少些争斗,互利共生,这样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个精神寄托。
(一)仁者爱人
在传统武德内容中,仁是最重要的。“仁”又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中国传统武术一直也是以“仁”为本,重义轻利。武林中流传“八不打”:不打太阳、不打对心锁口、不打中心两闭、不打两肋太极、不打两肾对心、不打两耳弱风、不打海底撩阴、不打尾闾风府。这些都是人体要害。江湖规矩的八不打无不体现了“仁”字,仁者爱人。古代武林人士也是多将自己的宗旨靠拢于儒家伦理思想,效仿古代仁者作风与为“仁”之道,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规矩,所以武林素有少林、武当名门正派的说法,不乱以武力欺负人拔刀相助之类的成语也常听说,所以电视剧中常常见到武林盟主也都由有德行的人担任。
(二)爱国尊师
儒家文化提倡“忠孝”二字,孔子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臣民爱君王、爱国家为“忠”,子女爱父母为“孝”。而忠孝观念反映到中国传统武术中,便体现为“忠君爱国,尊师重道”的体育道德观。体现“忠孝”二字古往今来例子不少,如古代荆轲、少林十三棍僧,近代武林高手霍元甲、大刀王五等无不以奔赴国难,救国救民为己任。他们身上都表现了习武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传统武术的传承往往是只传内不传外,逐渐形成了血缘关系的武术传承路径。徒弟对待师傅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尊师则更有句名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三)克己自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人须谨慎从事,不断完善自己,并且严格要求自己,这些思想在中华武术文化中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习武者更要不断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句放在武术界则是,为人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自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
四、结语
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武术在儒家思想的滋养下,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精髓的吸收和借鉴,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武术不知造就了多少武林中的谦谦君子,即使是一些未曾读书的习武之人,也是“与士大夫谈论,则蕴藉可喜,了不见其为粗人也”,中华武技因此得以发扬光大。
作者: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