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大学英语的教学就是教授一门语言,而语言能力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式来进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或翻译能力上等等,而评价一个大学生英语是否学得好,也是通过各种英语测试,尤其是像大学英语四六级,这种全国性的英语考试来评判。相应地,学生也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力练习等来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这种认识的误区和教学实践导致的问题相当明显,那就是学生的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受到忽视,而这恰恰应该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目标和发展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从语言的本质来看,大学英语教育应包含对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长期以来,语言的工具性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是,对语言课程的人文性却相对认识不足,很少提及。要想了解语言的人文性特征,必须首先明白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外语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素养的功能和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应该包括体现语言工具性的知识,而且应该包括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等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全面了解西方,尤其是英美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将来语言交流过程中扫清障碍、加深理解,懂得彼此在语言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学会换位思考,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从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来看,大学英语教育应注重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从表面上看只是单纯的语言教育,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具备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而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为此,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实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赢就变得十分重要。大学生作为我国教育的精英,承担着与他国加深交流、振兴中华的重任。在这一历史任务面前,许多大学生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相关专业,尤其国际贸易或法律相关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全球的通用语,其工具性就更加凸显,很多学生因此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如法律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为了迎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很多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英语课程,目的就是为将来学生的就业增加砝码。但是,英语教育的人文性也不容忽视。用英语来认识世界、了解他国文化也十分重要。只有真正懂得他国文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交流才不会引起误解,从而发挥语言作为工具的最大效果。可见,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互相联系。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发挥英语学习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就更重要。
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大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人文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下功夫。
(1)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应从各个层面和环节考虑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
由教师的层面来看,从教材编写开始,到学科建设,再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以及学习过程中对人文内容的处理方式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审视。龚亚夫就提出,教材编写者需要意识到“功能—结构”路子的局限性,探索新的范式,在目标描述、教材编写等方面试验新的途径,突出英语学科所具有的素质培养优势和特点,如行为规范与国际意识、健康品质与人文素养、文史知识与学科融合、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等。(龚亚夫,2014)大学英语课程中,除了普遍使用的、传统的读写与听说教程之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英语学习人文性方面的课程,比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赏析、圣经等。即使是在读写和听说课程中,在传统的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可根据情况多介绍一些英美文化知识。由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在我国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之一,该套教材的《读写教程》的修订原则中明确提出:《读写教材》的设计、编写和制作全面贯彻《课程要求》的精神,在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等方面体现语言基础课的要求,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因此,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十分丰富,涉及文化、习俗、伦理、社会焦点等方面。在第一册第七单元就涉及到美国的枪支问题,第一篇课文中提到作者被两个持枪者打劫的过程。而第二篇提到,作为普通人对于自己是否应该拥有枪支的困惑。如果教师仅仅将课文中的语言点和语法点向学生讲授,同时配以课后习题的大量操练,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枪支问题是美国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但它的产生与美国社会的历史有关,在许多美国人眼中,枪支管制限制了人们保护自身的权利。这些知识都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也许这些课外知识对于语言测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却能帮助学生更加理解美国人对拥有枪支所持的立场。对比我国对持枪的截然不同的法律规定,学生能更加理解彼此历史与文化的差异性,增进相互包容与共通。还有一个细节,课文中提及当美国人被袭击后,会拨打911紧急求救电话,而这正好与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吻合,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敏感地察觉恐怖分子为什么选择9月1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对美国进行袭击。而配合这类背景知识的讲解一定会让学生加深对该事件的认识,这无疑对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是有益的。
(2)大学生应从时代的需求出发,改变传统观念,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素养
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多背记一些英语单词、短语、句型或是多掌握几个语法点等等,在国际交往过程中,有能力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并在了解他国历史文化等的基础上,流利地与他国人士沟通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对我国人才的要求。为此,大学生应该自觉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除了加强课堂学习,多选修一些文化相关课程,如西方哲学史、欧洲文化入门等,还要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信息资源,以及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主动去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信息。另外,学生可登录一些专门的英语学习网站,或是参与一些与英语文化相关的“慕课”或微课课程的学习。比如,大学生经常用到在线翻译网站爱词霸,该网站不仅有翻译的功能,还有许多供英语学习者畅游的天地,如双语国际资讯、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在线朗读等都是不错的增长知识的窗口。当然,欧美音乐、美剧、电影等娱乐更能让大学生们在放松的同时,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吸收更多西方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多积聚自身的人文内涵,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的历史传统、文学发展的渊源、信奉的各种宗教信仰或哲学思想等,并从他者的角度来对比与反思本民族与他国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流变等,从而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与他国交流的跨文化素养。
4结语
总之,语言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放在语言技能上,不能一味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真正的语言教育,无论是从语言教育的本质来看,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来看,都应该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用语言来认识世界,了解文化、培养心智是语言学习的功能和目标。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交流显得极为重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凸显语言教育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跨文化素养应该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目标。
作者:马春花 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