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检验
1.1检验指标研究
关于棉花纤维品质的检验指标,国内外学者均对其进行了研究。当前,主要的检验指标有10个,如:长度、整齐度、强度、细度、成熟度、黄度、反射率与马克隆值等。长度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分组测定法、逐根测定法与不分组测定法。在我国,手扯长度是主要的长度检验方法,其分组划分为1毫米。此方法具有便捷性、代表性与简单性。整齐度主要是为了了解纤维束长度的分布情况,对于测定的方法存在差异,具体的指标有跨距整齐度、分梳整齐度。成熟度指标是为了体现纤维细胞壁的加厚程度,细度指标即纤维的直径,对其检验的方法十分繁琐,主要借助的方法为纤维对气流的阻力从而实现的。棉花纤维颜色指标是重要的,它是直观判断的重要依据。时至今日,棉花生产消费国均利用此指标对棉花质量进行着检验与评价,影响棉花颜色的指标有两个,分别为反射率与黄度[1]。
1.2棉花色特征指标研究
在评价棉花纤维品质过程中,棉花颜色是重要的指标,在对其研究过程中,主要借助色度学中的反射率与黄度对棉花颜色进行了定量描述。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纤维检测过程中,大容量检测仪被广泛应用,色特征及相关的质量指标得到了全面的研究。在国外,美国最早开始研究棉花色特征,通过不同测色仪的利用,研究表明不同棉花的颜色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明亮程度与色调深浅度两方面。目前,美国棉花色特征主要的类型有5种,分别为白棉、淡点污棉、点污棉、淡黄染与黄染棉。在国内,我国关于棉花色特征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将其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灰棉、白棉、黄棉与深黄棉;通过研究的日益深入,当前,我国棉花色特征有4类,分别为白棉、淡点污,淡黄染棉与黄染棉,其颜色级有13个[2]。
2.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评价
关于棉花纤维品质的评价,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最初的评价为感官判断,其后,对棉花质量指标进行了细化与量化,随后逐渐实现了标准化评价。根据国内外棉花纤维品质的评价及其质量标准可知,各国的棉花评价标准变化与经济、政治与科技均有着一定的联系,评价标准的主要变化过程为定性到定量、感官到仪器、粗到细、无到有,经过不断的发展,棉花质量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关于棉花纤维品质的检验与评价,我国对其研究的时间较短,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国外的研究进展
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花商人通过商务实践,对棉花进行了分级,其依据为棉花颜色;在19世纪,英国对棉花质量的划分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上、中、下及污染。此时,关于棉花质量的评价具有显著的特点,即:简单性,具体的检验方法为感官检验。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模糊性,由于方法的不科学、不准确与不合理,极易造成各种贸易纠纷,但它也推动了棉花质量评价的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20世纪,为了提高棉花质量评价的操作性,美国农业部提出了棉花纤维品质的评价标准,主要分为9级,但由于该标准未颁布,因此,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要取决于贸易双方。在20世纪,国际制定了统一的棉花标准,此标准明确了棉产品的价值,提高了棉产品的商业地位。在1923年,美国颁布了棉花标准法,此时棉花的质量检验要对照实物,实物标准满足了贸易双方的检验需求。在1930年后,棉花的国际贸易快速发展,部分发达国家借助棉花质量检测仪器,对其纤维长度、纤维强度等实现了检验,同时制定了相应的仪器检验方法标准。但在商业方面,对于纤维品质的评价仍以感官为主,主要是由于仪器检测的方法速度较慢、操作较为繁琐,未能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在20世纪中期,美国研发了棉花纤维测试系统,通过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了两种快速检测棉花质量的指标系统,该系统对棉花的物理性实现了指标检测,为仪器化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为了推行仪器化检验,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如:法律、政策等,在此基础上,纤维品质实现了定量评价[3]。
2.2国内的研究进展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究了其他国家的棉花检验方法与先进技术,对纤维品质进行了检验,并且制定了符合我国棉花情况的标准,此时,我国棉花质量检测具有了规范化与标准化特征。在统一检验的基础上,促进了棉花贸易的发展,使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此后,我国颁布了棉花纤维检验的标准,并通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由10个试验方法调整到了15个试验方法,同时,在1999年,对于棉花至来年个检验的指标进行了定量划分,进而由感官检验转向了仪器检验。在21世纪,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不断改革,运用了大容量快速棉花检测仪。总结目前,国内外学者均对棉花纤维品质的检验与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对其研究进行了介绍。相信,棉花纤维品质检验与评价的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棉花质量将不断提高。
作者:慈典 单位:克拉玛依市纤维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