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1.基本概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个规范的、整体的、较稳定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完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主要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根据内容的不同,大致分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调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生产劳动和科技发明等形式,涉及大学生活每个角落。
3.内容延伸。大学生志愿服务型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是指大学生青年走出课堂和校园,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城市、农村、社区等提供非营利、无偿、无职业化的自愿参与服务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城市志愿服务、乡村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具体形式。
4.活动效果。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作为一支越来越庞大的新生社会力量参加到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完成实践、成才等任务。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1.志愿服务的初始起源。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二战后,志愿服务工作扩大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重心逐步趋向于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工作走向制度化、专业化。
2.志愿服务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结合。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的,始于1978年。1987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全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到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阶段。
3.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1994年,以中国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为标志,符合时代潮流的志愿服务在全国兴起。1998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组建,成为了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权威组织管理机构。这也从实践形式和实践载体的拓展上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创新。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等的成功举办,青年志愿服务得到公众广泛认同,成为社会正能量传播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得以不断创新发展。
三、唐山学院开展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模式
一直以来,唐山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将其纳入每学期全院重点工作计划,秉承“引领青年、凝聚青年、鼓舞青年、服务青年”的基本理念,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坚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有序开展相关活动,并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开展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多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以院系志院者协会为主,学生社团、系团总支、学生会为辅的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工作体系,逐步确立了以大型公益活动、重大纪念日、各种帮扶活动、关爱特殊群体、文明倡导、保护环境、爱心捐助等为重点的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内容;陆续制定出台了《唐山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行动管理办法》、《唐山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办法》等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较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较强奉献精神的青年志愿者,受到社会和公众广泛好评。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模式的重要作用
志愿服务是一个传递爱心和文明的过程,也是提升社会风气、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石。
1.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能够将自己的主动参与和国家社会需要、群众利益相结合,不仅使专业知识得到直接检验,更使思想意识、人生价值观得到升华。同时,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注重实践育人,提倡服务育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唐山学院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世界环境日、禁毒宣传日等纪念日主题活动,开展系列文明宣传倡导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唐山学院团委通过“善行河北,美在唐院”活动,组织全院学生为雅安灾区人民爱心捐助。院学生会注重节约日常活动资金,资助了2名“春蕾女童”继续学业,既圆了孩子的“上学梦”,又对大学生们进行了爱心公益教育。
2.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唐山学院在“以人为本”育人理念指导下,积极挖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更为积极地承担责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具体工作中,学院团委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新西部、新生活、新成长”的崇高理想,积极投身西部建设发展。自2004年开始实施“西部计划”项目以来,共输送51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从反馈情况看,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工作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牺牲奉献精神,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普遍得到了服务地的好评。其中,经济管理系2004年赴新疆轮台县志愿者李迅同学,被团中央授予了“西部志愿者银质勋章”。此外,多名同学在服务期结束后,通过考取公务员等方式,在服务地真正落地生根,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
3.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现阶段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定位于社会化、复合型人才,普遍要求来之能用、用之能成。但现实往往是学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大学生们理论知识高,实践能力弱。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大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而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化过程。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大学生们需要在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上,虚心向社会和他人学习,努力提升在课堂上不易学到的实践本领。
五、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模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要切实发挥好、利用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功能,通过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内部和社会大舞台外部之间的相互促进。
1.明确原则、突破限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活动具有活动动机的纯洁性、选择参与的随意性、服务领域的广泛性、参与过程中的群体性和鲜明的精神文明实践性等特点。为此,要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全面组织和重点实施相结合、学校组织和社团组织相衔接等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条幅海报等校园媒介,宣传表彰志愿服务的活动意义、典型事例,引导全院师生自觉、自愿参与活动。
2.适当引导、多方支持,完善组织机构,突出志愿服务的自主性特点。部分人把志愿服务视作行政命令和完成任务,这与志愿者行动宗旨相违背,也挫伤了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但一味放手让大学生自主活动,又可能出现一些工作失误。唐山学院在开展社会实践时,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志愿活动之中,把志愿者服务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保证愿服务活动的自愿性、自主性和无偿性等特点。一是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指导机构,通过协调各方,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支持。二是在勇于创新的同时,认真分析当前学校和社会环境变化,加强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机构的沟通合作。三是建立专门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构,经常性地组织专题公益性讲座,使志愿服务队伍在加强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实际能力。
3.健全机制、拓展渠道,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时,单纯依靠学生热情、精神鼓励等情感因素,很难使志愿服务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而不断线。因此,要着力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资金保障机制,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激励机制,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的民主决策机制,牢牢把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权。多年来,唐山学院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扎实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推进责任担当和爱心感恩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给高校志愿者回信时提出的“当代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的要求,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引导大学生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刘蕾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