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网生代与中国电影发展论文

一、“网生代”与中国电影发展现状

自2003年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路径上,“网生代”备受各界瞩目。“网生代”兴起的背景、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变革,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和“网生代”》中首先阐述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尹鸿指出,中国电影处在令人吃惊的扩张时代,这种发展趋势会保持相当一段时间,我们有了新的市场、新的观众和新的增长态势。目前低龄观众的大量出现使我们认识“网生代”:“网生代”的划分和以往的代际划分不同,它不是时间化的“代”,而是空间化的“代”。在尹鸿看来,网生的电影产品、电影观众、电影导演,都在影响电影文化;网生的电影公司、网络公司正在整合电影。“网生代”对电影产业的改变有五方面:电影产品的网名化、电影生产的网络化、电影营销的社交化、电影文化的部落化,以及电影市场的多屏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主任王旭东从“网生代”电影入手,阐述了他对“网生代”和中国电影产业的理解与评价。王旭东将中国电影分为“网生代”前和“网生代”后,认为互联网作用于电影,使电影观众变成用户,导演变成产品经理,电影变成消费品。他指出:对“网生代”的评价应该从商业和艺术两个角度来看:艺术上,“网生代”在文化消费维度生产电影,艺术性和电影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商业上,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用户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带动了“网生代”电影的商业活跃度。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邢建毅认为,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实现了票房持续增长,在国际上也建立了相应知名度。电影归根结底是艺术的产业,它需要良性循环,在互联网这个新时代,电影行业有着更多的实现方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晖以网络电影和网民群体开篇,阐释网络时代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陈山指出,目前中国电影的渠道分为院线电影、互联网电影、电视电影,最有广阔空间的就是互联网。现在应该研究网络电影的具体形态,网络电影的叙事、剪辑、声音、影像等有着独特之处,完全不同于胶片电影。网络电影是一个未被开垦的领域,现在是建立网络时代影像美学的最好时期。孙晖认为,网民是低龄化、中低学历的群体,是目前中国电影的主力观影群体。当下由于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些电影现象和发展趋势,其实与观影群体和网民群体高度重合的现状密切相关。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影创作特征

随着互联网深层介入电影,网络对电影创作层面的影响愈加凸显,网络时代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创作特征,与会嘉宾对此进行了深度解析。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凤麟从行业角度出发,指出互联网给电影创作带来了融合。王凤麟认为,这是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升级,必须要更新我们的观念、资源配置,以及原有制作的固态模式。电影制作的选题要紧紧贴合当下,同时要引导主流观众的审美习惯,满足他们的观影需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指出,国内主流视频网站吸纳大量资本,介入电影创作。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视角来看待新生的“网生代”和正在崛起的网络电影,虽然现在我们的电影教育、政策、创作等都走在它的后面,但这也正是我们展开讨论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晓云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从互联网对电影本体层面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各自对互联网背景下电影创作的看法。陈晓云认为,互联网和电影的关系不仅给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话题,同时也给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和电影教育带来了新的话题。以前的电影是单向传播的工具,未来的影像可能是双向交流,需要更多的理论来解释当下网络和电影之间的一些现象。王海洲认为,网络时代电影创作的好处首先在于,电影制作方通过网络媒介摸准年轻人的趣味,把年轻人吸引进影院。其次,互联网给年轻人或其他非职业人士提供了电影创作平台。网络时代的电影创作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审美价值的改观、文化视野的降低、叙事节奏的加快、叙事逻辑的弱化。“光线影业”制作部项目总监、影片《分手大师》执行制片人成丽结合《分手大师》的制作情况,阐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网络时代的电影创作。《分手大师》是一个反向创作过程,根据观众的需求来定制。成丽提到,现在的主流电影观众给创作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光线影业”也正在摸索如何把用户至上的观念切实放到创作中。

三、网络时代的电影市场新趋势

在互联网思维下,电影变成产品,观众变为用户。在网络时代,传统电影的行业模式和市场运营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与会嘉宾从电影市场的新趋势入手,共同探讨网络与传统模式的差异与相互影响,为丰富电影产业生态、推进电影市场良性发展提供有效建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的主题演讲《网络时代的电影品质与票房》关注网络时代电影产业的受制影响及受众审美观念的变化。周星指出,网络时代的确定性在于改变行为方式,进而改变观念。网络成为有利于网络生存、发展、传播、导引的媒介和利器,而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改变了传播景观以及人类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网络时代让电影产业链上各环节发生了全方位改变,受众素养也越来越直接地与网络产生关联。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审美观念的变化,新一代受众的语言系统颠覆了传统审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浩东和传奇奢华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温诚将中国电影发展与资本运作联系到一起。刘浩东指出,中国电影从改制以来在资本运作方面发展很快,近几年银幕数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资金,这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在网络时代,整个电影界的资本特征和资本运营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公司其实是以资本的形式进入电影,中国电影产业不可能因此大洗牌。温诚在发言中谈到,网络时代的资本和所有时代的资本一样,都具有逐利性。中国电影银幕数已达到两万多块,这是资本投入的结果。在网络时代,电影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任何行业都有可能消失,但电影不会消失,因为电影和互联网不是竞争关系。此外,还有嘉宾对互联网和传统电影模式之间的关联做出详尽阐释。东阳映月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影片《心花路放》制片人王易冰分享了《心花路放》的发行过程。王易冰指出,《心花路放》取得的票房成绩有电影运营的功劳,但一部影片能被多少观众接受,归根结底由内容决定。电影很早之前就在营销层面与互联网相关联,只是现在发生了变化,BAT巨头开始涉足电影产业链的上游,电商在电影的销售环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认为,真正的互联网电影还没有出现,只是互联网加入了电影产业。传统电影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发行窗口,但现在被互联网打破。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营销路径,但互联网的盈利还不足以弥补传统模式下降的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藩指出,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电影产业。从上游来说,互联网介入后的众筹,对企业是一个营销方式。从中游来说,在线售票进入营销阶段,实现发行功能,这也是互联网对传统模式的改造。此外,互联网做衍生品比传统模式更有优势。

四、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互利共赢

互联网与电影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寻求互利互惠的双赢策略?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现阶段值得分析和探讨的话题。与会嘉宾共同围绕互联网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展开论述,探索如何推动互联网与整个电影产业的互利共赢,前瞻性地对网络时代的电影发展提供指引。“乐视影业”CEO张昭在主题演讲《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升级》中结合“乐视影业”的运营实践,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与电影产业之间关系的理解。张昭认为,互联网是思想的行业,它与电影之间是颠覆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商业模式的颠覆,即ToB到ToC的转变;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而这可能是电影产业受互联网影响最大的方面;营销模式的转变,网络互动是电影发展的原动力;发行的颠覆,“乐视影业”正着力于开发手机、PC、智能电视、Pad、影院屏幕五屏联动;对象的颠覆,会员制为受众提供定制服务;衍生的颠覆,把互联网科技和电影艺术相连,建立起我们民族文艺复兴的屏障。谈及“互联网预示着电影的消失”、“互联网将取代电影”时,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周铁东认为,从电影诞生开始,电影的韧性和弹性决定了它绝对不可能消失或被替代。电影的依托是故事,而故事是生活的必需品,只要存在故事,电影就不会消失。技术的每一次发展、突破、更新,让电影行业更加壮大坚韧。互联网与电影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互联网让电影在数字时代更加强大有活力,而如果没有内容,整个互联网只是一台没有生命力的服务器。《综艺报》电影中心总经理朱玉卿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宋维才对互联网与电影之间的融合关系表示认同。朱玉卿指出,互联网为电影运作提供了新的渠道或是能够和观众互动的途径,但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取代电影,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融合。宋维才认为,互联网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很多原创源泉,也使中国电影有了新的营销模式。中国电影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电影企业要完善自己的工业体系,互联网不要过多地介入电影内容生产,应该去探索新的领域,共谋双赢的事业。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立足于影院电影的文本来审视互联网电影与影院电影的关系。索亚斌认为,互联网电影要想与影院电影实现共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融合是一种趋势。影院电影与互联网之间的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初次邂逅期、眉目传情期、拥抱热恋期。互联网的内容与影院电影的内容如何形成互文、做到互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辉转引了观影群体的研究数据,从受众角度论述互联网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意义。张晓辉指出,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整个观影群体的六成以上,而20至29岁年龄段在这个群体中占比最高,这应该引起电影人的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有不同的需求,以往电影更多的是发挥引领性,现在更多的是提供服务性,在服务性基础上实现引领性。这可能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和启示。

结语

此次“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研讨”学术活动以紧扣时代特征的主题吸引电影业界领军人物、影片幕后创作者、互联网公司高层、电影学者、社会学专家分享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深入解析互联网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的影响,探索如何推动互联网与整个电影产业的互利共赢。与会嘉宾纷纷对活动选题和研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表示该活动选题前沿敏锐,探讨深入,契合了电影发展趋势,对传播核心价值、提升电影影响力、推动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网生代”的崛起给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力量,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电影的希望,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刘佳 单位: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网生代与中国电影发展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110930.html

    相关专题: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上一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研究
    下一篇:生活常识下的常识教育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