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承,艺术精粹与教育技巧相融
今年56岁的音乐教师黄鸿沛,从田东县平马镇四平小学退休以来还未真正享受过退休的闲适。他和村里的艺人一起,为每周三、周五下午给四平小学的“小弟子们”上课的教材而犯难。教什么,才能燃起学生们对民族艺术的浓厚兴趣?怎么教,才能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让学生掌握唱曲和表演的技巧?为了这些教学问题,村里的艺人们不时地聚在一起商议。蔗园歌与师公戏都是独具四平村特色的民间文化,但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尴尬的“断流”问题。为了能让民间传统的文化形成“一渠活水”,源远流长,村里组织8位民间文艺传承人和两位退休教师、四平小学的在职老师成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首先从师资上给“民族艺术进校园”提供了最充分的保障。四平村的艺人黄强听说四平小学缺音乐老师,他主动报了名。从民间艺人变成老师,他在不断地适应身份的转变。他负责教授的师公打击乐器演奏表演和师公戏舞蹈表演是四平小学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要把唱词和要领细细地分解给学生们,让他们的表演拿捏到位、传神才是教课的关键。”黄强说。传统的师公戏内容多与祭祀、敬拜鬼神有关,如果全盘地传承,那么势必会让学生们接触到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在组织教材时,黄强等人充分考虑小学生个性活泼的特点,对沉闷的蔗园歌曲调进行改编,对教课的曲目进行了改编,编成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和活泼的曲调。改良后的蔗园歌和师公戏,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难度,内容与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大家都愿学愿唱。四平小学5年级学生黄盈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把蔗园歌唱得有模有样,她说,自己很喜欢蔗园歌,用自己熟悉的本地方言(蔗园话)来唱,学起来一点也没有难度,而且学校教的曲子比小时候听到村里的老人唱的好听得多,现在学校高年级的同学都会唱,就像流行曲一样,大家都以会唱蔗园歌为荣。看到自己教出来的“小弟子们”学习得认真刻苦,黄强和其他老师很是欣慰,更生出了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学习,熟悉掌握我们当地的文化,才能成为支撑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的不竭力量。”
二、盛放,艺术百花展独特芳华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田东县在试点中努力解决教师资源短缺、缺乏教育设施、没有教材等三大难题。近年来,田东县积极引进艺术特岗教师75人,2015年计划招聘艺术类特岗教师26名(含音乐和美术),并通过校际间教师跨校支教,选送有特长的教师接受专业培训、聘请退休专业教师和社会专业人员、民间艺人任教等方式充实师资队伍,逐步解决师资紧缺问题。黄忠义介绍,田东县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育设施,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百色学院等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借助高等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请专家组到田东县进行民族民间艺术采风,帮助收集整理田东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让本土的民族民间艺术更加规范化地进入校园。发展民族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在广西各地都已迈出了探索性的脚步,我区各地各校都将独具民族和当地特色的艺术纳入课堂。如百色高级中学将“呢的呀”民族音乐的鉴赏学习纳入高一音乐欣赏课程;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将陶笛和葫芦丝等乐器、民族工艺扎染和中国结编织技艺纳入课堂教学;贺州市八步实验小学编排了一套“瑶族盘王铃鼓操”,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还能感受瑶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妙。同时,一些学校在探索研发校本课程: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编写出版了河池市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试用教材《最美河池》,教材囊括了当地人文地理、名人轶事、民风民俗、传世美德、流传舞蹈、歌谣俗语等内容,有助于引导师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贺州市八步实验小学以“瑶家贺州”为主题编写材料,分为“瑶家人物”“瑶家特产”“瑶家民俗”“瑶家旅游”“瑶族名胜”主要章节,培养学生们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民族特色的校园艺术教育在全区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今年3月,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我区捷报频传,共计斩获各类奖项135个,还有8个艺术表演类项目入围全国现场展演。在3月2日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区坚持“校园文化与民族艺术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打造现代艺术与地域民族特色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开展普及型的广众化的快乐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我区将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艺术活动。自治区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中小学艺术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我区将不断加强中小学艺术教师的培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依托和利用高校和文化部门资源,帮助基层学校开展艺术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
作者:黄丹
相关专题:西部资源期刊是核心吗 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