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方法(共4篇)

第一篇

一、创业过于形式单一

很多贫困大学生因为担心风险,在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一般都选择风险小、投资少的项目,认为这样可以很快地收回成本。相反,一些规模很大、投入量也比较大的投资项目因为投资回报期很长,风险很大,却不被大学生创业者所看好。使得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得不到发展,更不能为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一定的利润。同时,在就业方面也是如此,据调查,76.4%的贫困学生都把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党政机关作为自己的理想工作单位,择业的意识过于单一和狭窄。但公务员的考试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能力,一旦与实际相悖,就会使学生们灰心丧气。

二、阻碍贫困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如今,我国正在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所以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都是首先考虑的第三产业,比如服务业、旅游业、餐饮业等等,但是因为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市场并不发达,而且贫困大学生创业缺乏成熟的资本市场,而且没有充足的风险投资资金,更缺乏信息服务支撑。

(二)教育因素。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关于创业的指导课程,所以学生在创业的时候无从下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创业课程,但是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很晚,各方面都还显得不够完善,另外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课堂知识仅仅只是以理论为主,这使得课程不能给学生带来正确的指导,甚至形同虚设。

(三)政策因素。目前,各地的政府部门为了鼓励和扶持大学创业,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的渠道,但是却没有制定出专业针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而且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需要很多的手续和资料,批复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使得大学生在等待批复的过程中,没有经济来源,只能放弃。不仅如此,很多地方政府制定的创业帮扶政策还设有门槛,一些外地来贫困大学生没有“资格”申请创业优惠。

(四)能力因素。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对自己的创业能力很不自信,有很多方面还需要提高。因为贫困大学生不但缺乏社会背景和资金,而且社会经验也相对较为缺乏。这导致贫困大学生在创业的时候意志不坚定,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甚至对创业的认知也很狭窄,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钱,急于求成的心态不但不能促成创业的成功,反而带来了一些麻烦。

(五)家庭因素。据调查,贫困大学生近半数来自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少于当地的平均年收入,而且其父母的文化水平也很低。交不起学费,只能勤工俭学,会使他们的自卑感更深,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不好的心态都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因为缺乏社会关系和金钱,所以找工作非常难。一些学生选择了从基层做起,但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基层的收入非常少,想要早日脱贫,更是难上加难。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创业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就业服务管理。一是要加强高素质就业服务队伍的建设,在每个学校内建立就业服务机构,并且请来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建立一个贫困生的资料库,对贫困生的求职意愿、个人状况、困难程度进行调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也可以建立一个贫困生就业网站,向所有的贫困生提供有效而及时的就业信息。三是可以组织一场专门为贫困生而建立的专场招聘会,邀请信誉好,待遇好的企业或者单位来校进行招聘,这样便能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

(二)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平台。可以在学校内部开设创业演练活动,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就业、创业的团队和协会。另外还要借助学校的就业创业团队来举办创业实践培训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比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游戏、模拟创业等等。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开设“小额创业资金”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也可以和实习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和学习,使学生能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通过提供这样的平台,既培养了贫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完善社会资助体系。贫困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和国家的帮扶,也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和关心。因此,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构建一个大学生就业网络,形成就业资源共享,从而为大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一是建立一个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并且制定出社会保险制度,将贫困大学生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当中。二是加大在大学贫困生就业这方面的投入,对社会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将贫困大学生引入到国家、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去,一方面解决社会的需要,一方面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而学校则必须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建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且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就业问题。

(四)家庭成员要多理解和宽容。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十分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多理解和宽容孩子。而且家长不能给予他们过多的期望,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一般的贫困家庭里,代沟的现象也很严重,这是因为贫困大学生在外面接触的东西要多于父母,而且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和父母不一样。家庭成员如果不能给予宽容和理解,就会形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也会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

(五)贫困学生自身应该多学习、多充实。贫困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招聘会,更要依托网络资源来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另外,贫困学生不可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更不可只盯着公务员单位、政府单位。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贫困大学生仍然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就业、生活方面,他们都和其他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但贫困生的就业和生活不仅仅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更关系到家庭、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好的社会氛围,国家必须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够在竞争中立足,这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

作者:梅雪

第二篇

一、贫困生的求职途径以学校为主

从调查中也发现,3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推荐是其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其次才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人才招聘会及招聘市场获得求职信息,而网络求职、向用人单位直接申请的成功率较低。在“贫困生最希望学校或政府提供的就业帮助”调查上,有超过80%的被调查者都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这表明,贫困生非常希望依靠学校的帮助,从而能让他们实现其最佳求职途径的选择。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构成

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指的是贫困生自身具备的综合素质及合理利用资源,找到更适合其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主要可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核心竞争力指的是贫困生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通常表现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和思想道德修养上。基础竞争力指的是贫困生能够承担并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通常可表示为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这属于学生的软件资本,实质上反映了毕业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被培养的潜力等。环境竞争力指的是贫困生所处的环境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了高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高校的品牌名气,高校中的学科优势,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一定程度影响着该校学生的教育素质。其次,在家庭方面,贫困生家长的就业观念、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择业过程的各个方面。此外,社会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贫困生所就读专业的行业发展水平、专业需求情况。

三、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所反映的贫困生就业特点,贫困生应将目标集中于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已有的优势,努力克服自身的劣势,抓住环境中的机遇,回避外在的挑战,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多途径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这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1.发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品质。贫困生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他们自重自爱、自强自立,坚持刻苦学习,习惯了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实。他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懂得自尊自爱,愿意用自己的每一分耕耘去播种人生,并坚信这是重要而正确的途径。笔者在调查“你觉得你能从众多求职者当中胜出的重要因素”一项中可知,68.4%的被调查者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其胜出的首要因素,这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认识自身长处,在思想品德上能肯定自己,他们长期以来培养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会延续至他们以后对待所从事的就业岗位。而对用人单位而言,这种品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实践态度。因此,贫困生应正视其优势,坚持及发扬其优良的思想品质。2.培养良好的学习素质。在参与社会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应是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其能力和素质越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每一位贫困生都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高考的筛选,并将很多同辈甩在后面才能进入大学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都不应该差。然而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大学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会给他们带来冲击,大部分同学因此陷入了学习的困境,导致学业成绩不优。而一旦当他们离开校门时,迎面而来的又是更激烈的竞争。高校培养的不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是通过大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能迅速、准确获取知识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使之能适应社会变化的本事。贫困生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根据大学里的学习环境、专业学习的内容等方面,注重学习资源的选择,及时总结学习经验,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长处,充分展现自身才能。扎扎实实地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以专业学习为内容的专业实习实践。其次,利用校内外机会,拓展专业实习实践的范围,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学习,通过转换理论学习至专业实践的操作过程,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及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进一步反作用于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提升就业基础竞争力

在基础竞争力方面,是贫困生比较薄弱的环节。他们缺乏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等都比家庭经济较好的同学略为逊色。而基础竞争力又是用人单位最直观能考察到的,因此增强基础竞争力,是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调适个人就业心理。贫困生应放下包袱,紧紧抓住国家就业扶持政策的大好机遇,适时改变观念,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我特点和自我需求,切勿跟随大流从众就业;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实质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阶梯;珍惜每一次就业的机会,慎重考虑每一次的选择,可优先考虑回到生源地为家乡建设服务。借助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2.提高综合能力。贫困生应熟知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从其繁忙的兼职、学习中释放更多时间,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锻炼机会,投入到“五能”的培养中来:培养文字语言能力。贫困生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要用笔杆子写出自己的所学所成。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多撰写论文,在班级、社团中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实际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贫困生应克服性格上“不善与人交流”的缺点,打开心扉,锻炼在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说话,进而到在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说话,通过频繁多次的锻炼,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知识能力。由于早期教育意识及文化资本的差异,贫困生的创新意识往往较为薄弱,因此大学中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活动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科技项目的申报、甚至是创业知识的普及,都能为他们提升能力注入新的推动力。贫困生应抓住机会,与各有所长的同学组成团队,多参与创新活动,提高个人创新意识。计算机外语能力。贫困生应充分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确保在校期间顺利获取计算机与外语能力资格证书。求职面试能力。求职面试是就业过程的决定性环节,贫困生要在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之上,学会推销自己。对自身的形象、谈吐、礼仪表现进行反复演练,求职前认真参与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模拟情景招聘面试、行为面试等专场活动,及时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并改进,进而在实战面试中能娴熟掌握,提升技巧。

(三)提升就业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给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带来直接影响的外部因素。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共同努力。如国家应不断深化改革就业体制,完善就业保障政策,消除企业用人过程中的歧视现象,营造公平公正的求职环境。学校应以学生为本,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实施对口就业援助;注重结合贫困生的特点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创造可提升其综合能力的机会;关注对贫困生除物资帮扶外的精神帮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贫困生家庭应多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做其最坚固的后援保障。

作者:梁嘉

第三篇

1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量表的调查

高职贫困生总的就业压力感处在中等偏上水平(M=3.160,稍微高于理论中数3)。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是:自我认知、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体能力、学校影响力、职业期望。按照内源性和外源性分类,高职贫困生的外源性压力感和内源性压力感基本相当,特别是内源性的自我认知及外源性的社会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感较大。这一点不同于对普通高职院校学生研究结果,即外源性就业压力源的程度高于内源性就业压力源,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压力的认知首先倾向于外部归因[9]。

2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结果分析

贫困生中不论哪一类同学,他们性格中的共同特点就是:独立而孤僻,进取而自闭,成熟而沉重,朴实而呆滞。因经济的原因,形成了他们性格中的多重性。所以在就业时面临种种内外环境的变化,他们内心的压力感与普通高职生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之处。贫困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卑[10]。因为未能进入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贫困生自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甚至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因为自我认知有偏差,则直接导致他们不敢轻易面对挑战,或者即使面对挑战,也要给自己寻找失败的退路,因为他们在内心就已经认定———我不行,我会失败。所以在还没有就业时,自己已经把自己打败,缺乏方向感而产生就业压力,从数据结果也可看出,内源的自我认知偏差导致的压力感位居首位。其次,在当前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面前,高职贫困学生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和社会的竞争,无论对于哪一位毕业生,这种外源的就业压力感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排在第二位。再次,如果说社会环境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残酷的,那么家庭背景则可以调整这种残酷的程度,因为家庭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贫困家庭已经为此而靠贷款和借债来维持,贫困生不可能获得家庭及相应的社会人际资源,因此而产生无能为力的就业压力感。另外由于当前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会从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和获得奖项中设置许多门槛。贫困生因为没有经济条件去参加一些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和培训,而且自卑心理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在求职时因综合素质差被淘汰,也就是因个体能力有限而产生的压力感。数据显示仅次于家庭背景带来的压力感。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因学校无影响力而产生的压力感。高职高专学生在高校毕业生中地位最低,常因为学历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这种心理作怪,使高职高专贫困生没有勇气去尝试,去挑战高要求的职位,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错失很多面试、上岗的机会。贫困生从入校到毕业就肩负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心血,为报答父母亲友师长的栽培,在求职中也更加希望找到令周围人羡慕的工作,所以择业期望过较高、不现实。一旦失败碰壁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也就是职业期望较高带来的压力感。

3结论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高职贫困生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探讨高职贫困生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及压力感的特点。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感为中等偏上程度。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是:自我认知、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体能力、学校影响力、职业期望。按照内源性和外源性分类,高职贫困生的外源性压力感和内源性压力感基本相当,特别是内源性的自我认知及外源性的社会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感较大。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与高职贫困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所以要想缓解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感,教师要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着手,特别要加强对自我认知的教育,使他们建立起合乎客观的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进而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作者:张晓慧闫秀明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

一、情感和人际关系维度的压力

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不足,对恋爱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因此经常出现由于恋爱引发的情感困扰,而这些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贫困生要比非贫困生忍受着更大的来自家庭的压力,贫困生经常为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担忧,会经常因为家庭的各种变化而带来情感上的起伏不定,容易产生焦虑、困惑的情绪。贫困大学生总体生活比较单一,经济弱势抑制了其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心理较为敏感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对较为缺乏。[3]平时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不敢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时,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人际关系处理不顺畅,甚至出现各种重大误解和关系紧张。

二、就业维度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社会就业机制还不够完善,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缺少家庭背景和社会人脉的贫困生很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期望能留在大中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基层锻炼和发展的就业心理增加了贫困生就业的难度,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就业过程中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担心自己的人脉资源不够丰富而就业竞争力不强、存在多种就业机会选择时难以取舍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路径选择

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帮扶支持体系的构建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神帮扶,就是要从精神上关心支持他们,从心理上疏导调适他们,从行为上引导保障他们,不断充实贫困生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为贫困生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一)转变物质支持方式,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必要的物质支持是精神培养、心理引导和调适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进一步探索新的资助育人模式,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岗位,完善贫困生的资格评定、调整、退出制度,尽可能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保证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二是提供“主动式”的经济资助方式,让贫困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实践获得各种经济资助,让他们在各种勤工助学活动中建立和增强自信,从而在有效保护贫困生的自尊、自立、自强意识。三是帮困育人工作应注意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工作技能,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具备生存的工作方法,并通过各具特色的活动形式和激励方式,激发贫困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成果。

(二)倡导思想互动,增强情感调节能力

一是加强情感支持。在众多的社会支持中,来自家庭的支持是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可以多加强与贫困生有效的情感沟通,可以帮助其舒缓心情、调节情绪、激发正能量、正面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同时要注重情感问题的积极引导,引导贫困生大学生如何对待爱情,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尤其是要做好出现情感问题后的情绪调节。二是注重双向互动式的工作方式。在帮困育人工作中应建立与贫困学生的经常性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资助者与被资助者的沟通联系,加强学校的中间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实现帮扶工作前期、中期、后期的思想互动。三是因人而异,进行区分性引导。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给正视家庭贫困现实的贫困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获得经济生活的一定改善和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不能面对贫困现实或不能全面认识贫困归因的贫困生,要采取经济助困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三)支持突破交往障碍,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生活的润滑剂。一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活动平台建设,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活动,让贫困生在各种文体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是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交往环境,引导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自信,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更多的同学、教师成为他们的社会支持源。三是加强人际交往课程建设,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实训课等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和技巧的指导,使他们善于运用人际关系网络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四)优化就业服务,增强就业心理

一是完善贫困生就业机制保障,努力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力量支持的整体综合力量,加强各支持主体之间联动与信息交换,完善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的协作机制,加快建立系统的贫困生就业资助制度。二是高校要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要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贫困生,给予贫困大学生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消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三是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就业指导课程、就业经验交流等途径帮助贫困生明确职业目标,通过开展就业模拟训练、求职点评大赛等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通过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为贫困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从而不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切实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作者:王晓丽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方法(共4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107777.html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研究 取熊胆


    上一篇:骨科护理的作用和应用5篇
    下一篇:高校计算机机房维护与优化2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