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从供给角度看,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的总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大学毕业生逐渐由先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用人方面需求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因此毕业生需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据预测,我国就业总量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大学生失业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消失。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和求职者的技能、位置的不对应而造成的失业。即使空缺的岗位数量大于失业人口,求职者也缺乏相应的技能,或者无法进入需求的地点进行工作。主要包括区域结构性失业和专业结构性失业。1.区域结构性失业区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追求高收入,导致更多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落后地区人才短缺。在我国,由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物质和软件程度不同,从而毕业生毕业后首选东部或者发达沿海地区,导致中西部地区面临缺乏人才的困境,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区域因素也有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因为即使在同一个区域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发达,农村落后。2.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企业岗位变化,使得培养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因专业供求矛盾形成的就业供求失衡。麦可思研究发现,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性失业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具有很强的持续性。二是失业量排名前10的专业在大学生总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近两年集中在少数专业趋势上升。学科专业结构不均衡导致的大学生相对性失业。不同专业在就业中面临的处境也不同,有的专业社会需求旺盛,大学生供不应求,而有的专业大学生则供过于求,出现相对过剩状况。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
当前大学生仍然保留着传统陈旧的思想,就业观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对就业环境评估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找工作时好高骛远,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去一些小城市去就业。还有一些毕业生只想着毕业后就去国家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型企业去工作,而对发展潜力非常大的中小型企业或私营企业不予考虑,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二)国内经济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GDP之间的交替关系:由此表明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带动就业的增长。但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GDP增速的放缓意味着对就业的需求也同步放缓,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另外,近些年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如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加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很大影响。很多公司和企业开始大规模的进行裁员,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很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突出。
(三)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对就业的影响
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整。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目前都存在缺陷,即便有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的,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够重视,认为就业指导不重要。第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比较滞后,没有及时更新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想。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需求是脱节的。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应清醒认识到其就业已经由“精英”转向“大众”。因此,在择业时,应该把握好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高薪、环境好的职位,应把目光更多投向基层。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首先,大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个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尽量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其次,大学生要到一个适合自己行业发展的地方去,而不是随波逐流。最后,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价值观,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的看待自己,相信大学生的就业之路会更加宽阔。
(二)高校改革完善专业设置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在知识、技能方面有优势,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一方面,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学生,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准入资格,不能盲目大规模扩招。高校扩招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适度有规模的原则,不能只顾追求招生数量指标。
(三)政府出台政策创造良好环境
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63.64万亿元,但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只有0.67万亿元,针对教育方面的投入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增加。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增加。高校进行“扩招”本没有错,但是依靠扩招来拉动经济增长,就犯了大错。如果进行扩招的目的只是为了拉动短期的经济增长,在这种条件下培养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使大学生劳动力自由流通,给大学生带来更多就业选择,从而保证其充分就业。大学生将向更容易实现就业的农村地区、中小城市转移,而不再一味地涌向“僧多粥少”的沿海发达地区,从而使劳动力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目的。同时,政府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规范化管理。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制度的一体化、中西部发展的强劲动力将使得“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更好解决,大学生必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主力军。
作者:程亚迷 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