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方式的应然取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彰显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途径,理论课的课堂无疑是一个讲思想、讲政治的地方。简言之。面对已经充斥着各种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的大学生,理论课的教学教育过程实质是在引导受教育者在各种立场和观点之间做出更好的选择。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出发,理论课的课堂究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地方。在这样的场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所以,理论课教师应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理论课教学在结果上与知识、技能的教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知识、技能的教学如果无效,受教育者只会在知识或技能方面有所缺失,而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如果无效,受教育者必然会被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所俘获。可见,理论课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现实生活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展开斗争,能否从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去深刻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败。概言之,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旗帜鲜明地围绕“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批判什么”去展开彰显批判性的教学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理论课教师能否在教学中真正有所作为而不辱使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突出对现实生活的思想引导
当前,多种分配方式导致了利益分化的形成,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则进一步加剧了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思想观念的分化,社会思想的整合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特别是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传播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趋于多元易变,社会思想的净化难度也随之大大增加。最为危险的是,当前社会的各种腐败现象特别是党内权力腐败现象未得到根本的遏制则直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造成了有力的消解作用,思想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而大学生作为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一个社会群体,无疑使得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66所以,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就得把握主体的现实生活,就必须引导主体去正确地认识现实生活。因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不在于主体看见了什么,而是看到了什么。正是如此,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一个长期的基本策略就是任意放大、歪曲和丑化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以诱导人们看到他们想要人们看到的东西,即资本主义的完胜和社会主义的失败从而让人们的认知止步于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因此,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就应着力于现实生活的正确引导,教学过程应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生活深刻触及的过程,从而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就特定的现实话题而展开思想对话、不断增进共识的过程。概言之,基于现实生活的思想引导而展开“对话”,应成为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交往的基本内容。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关注教学内容的合理生成
首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对比生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作家们,在理论观点的论证上就有着强烈的对比思维,非常善于运用对比去阐释抽象的理论观点。如马克思在论证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时,就具体生动的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4]108可见,具体生动的对比使得理论的说服力大大提高。因此,理论课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对比生成。如把当前泰国政局因为无休无止的街头抗议而混乱不堪与中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比,所谓“一人一票”是真民主的谬论就不攻自破。概言之,对比充满教育魅力,理论课教学应注重以事实的对比生成教学内容,以此来推动理论观点的有力论证。其次,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区分生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产生到基本形成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与错误思想不断划清界限的过程。所以,区分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如为了把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彻底区分,马克思指出:“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5]可见,马克思通过简明扼要而触及实质的区分,就非常清楚地把革命理论的核心思想凸显了出来,也非常有力地与改良主义划清了界限,使得人们一下子就抓住了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本质区别。因此,作为理论课教师,应重视以区分思维生成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更有效地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理论课教师为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以区分思维生成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问题上,理论课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区分清楚,就应把学习先进文明与照搬西方模式区分开来,就应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所谓“彻底改革”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区分开来。最后,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历史生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中,无不体现了“历史”的思维方式。如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方面,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统治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287显然,正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去看,才有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既肯定又否定的认识,继而才有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才有了把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作为迫切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可见,历史思维有助于达成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如当前贫富差距问题的认识,就需理论课教师引导学生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去把握。一方面,既要让学生知道传统社会主义阶段绝对平均导致共同贫穷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分配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现实。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省视之下,受教育者就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形成理性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的批判。再如近代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理论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走进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曲折探索的历史过程,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是否获得国家的独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否独立开展和全面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化,与工业化、民主化一起,共同构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含义。”[7]从而使受教育者与当下否定革命、美化殖民的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划清界限。
二、理论课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养成路径
(一)认真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思维方式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学习不仅要深刻理解其理论思想的时代真理性,也要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理论话语叙述中所内涵的思维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维方式的用心体会,并把领悟到的思维方式实际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得到优化。
(二)善于和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思维方式以隐性地方式存在于教师个体心理结构中。因此,舍弃原有的教学思维方式和建立新的教学思维方式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理论课教师个体要善于和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中,能否深刻剖析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观念层面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那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习惯给以反思是教师个体推动合理教学思维方式养成的关键。
(三)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元知识
作为一名优秀的理论课教师,既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元知识。其中,能否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和学生观是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能否改进的重要前提。对理论课教师而言,受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思想观念层面的知识如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是一个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稳定的认知方式。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理论课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就应得到深刻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理论课教材高度统一的课程实施背景下,理论课教师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有效的教学体系,与意识形态教育特点充分融合的教学思维方式养成应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作者:韦世艺 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