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医院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以慢性病入院,初诊,首发入院;②非姑息治疗,非危重症患者,无需ICU停留;③认知、精神均正常,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④大学以下文化水平;⑤家属无从事卫生行业工作者;⑥住院时间≥5d;⑦知情同意;⑧年龄≥18岁、<75岁;⑨无运动功能障碍,拥有一定自理能力。共纳入患者344例,其中男201例、女143例,年龄23~74岁,平均(54.2±10.4)岁。心内科202例,肾内科57例,神经内科35例,其它50例。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104例,初中115例,高中125例。居住情况:独居47例,与配偶204例,与配偶、子女76例,其它17例。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7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居住情况、文化水平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无系统路径,健康教育内容相对简单,且强度主要依赖于护士自身经验技术水平、工作态度、重视程度。观察组:编制各科常见慢性病认知表,在患者入院时,进行问卷调查,沟通10min左右,评估患者认知情况,据编制的健康教育表,填写需进行宣教的内容,需关注的重点,在入院后次日,开始继续阶段性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疾病发病机制与危害、并发症及其预防策略、危险要素及其控制策略、日常生活管理策略、用药管理,宣教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次宣教不短于5min,结合日常护理进行宣教,对于日常生活管理内容,通过日常护理进行强化宣教,如对于饮食管理,通过饮食护理,间断性提醒,务必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基本的饮食护理管理策略,每次宣教后签名。出院后,再次进行疾病认知评分,复评价,1周后,进行电话随访,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健康教育。
1.2.2研究
分别在住院当日、出院后1周,应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1]评估患者自我效能。同时,通过电话随访,统计相关指标评价患者长远预后。
1.3观察指标
患者满意度,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例(护理不良事件、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住院当日、出院后1周,对照组与观察组慢性病自我效能水平,出院后6个月内,医疗资源获取情况,包括复发门诊、急诊例次,评价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分布。
1.4判定标准
服药依从性:①依从性良好,主动服药、无需他人监督;②依从性较长,常需他人反复监督、自行停药或减药,甚至对服药产生强烈抵触情绪、敌对行为。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计量指标对比
观察组出院后1周慢性病自我效能水平高于对照组、住院前,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计数指标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对照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6个月内再次获取医疗资源率、服药依从性差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健康教育的意义得到医护人员广泛认可,但不同医院重视程度、开展质量不尽相同,健康教育需要耗费护理资源是限制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为此,某院特别针对伴有慢性病、初诊、低学历等特征患者开展强化健康教育,再通过入院问卷调查,筛选对疾病认知较差患者,了解患者认知缺陷,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宣教水平[3-4]。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慢性病自我效能水平显著提高,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6个月内再次获取医疗资源率显著下降,服药依从性提高,获得患者广泛好评。观察组慢性病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对于减轻慢性病危害,改善患者整体状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自理能力,减轻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需注意的是,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需注意语言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大的精神压力。
作者:田丽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