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与工艺”是衔接专业工程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程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无需去质疑其存在性和重要性。目前,在很多本科院校“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比较集中的是:第一,在新专业目录没有公布之前,其实国内理工科和艺术类的“材料与工艺”课程培养目标是没有区别的。讲授的材料与工艺知识都是为大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服务的。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很难搞懂这门课,毕业时也很难快速地与企业对设计师材料与加工工艺工程知识的要求进行对接,这也就不怪乎企业认为学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是“废物”了。那么,在新专业目录下,该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各类设计人才,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和创造力,发挥理工科和艺术类学生材料与工艺特长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这也是笔者一直在从事“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第二,在现有的几十个课时中不能完全展开,将这门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上成了理论课,更多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设计理念的训练,忽略产品材料的多样性和设计材料的复杂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和应用材料。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让学生快速认识和理解材料和工艺,并掌握产品设计中选择合适材料和加工工艺的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量化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
产品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学生认识材料,掌握工艺技能、技巧运用于设计,服务于社会。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针对这个特点,在探索中逐渐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以技能养成为主的授课内容,由浅及深进行量化教学。任课教师对课程的教授内容预先进行优化选择、组合,然后把经过量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我校“材料与工艺”课程(64课时)为例,教学对象是艺术类学生,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之前学生在“立体构成”中对材料的可塑性有了一定研究,因此透过量化教学法在教学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工艺技能的掌握和对材料的认识,在改变学生理论与实践不足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材料与工艺”课程最需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选对不同的材料和工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去发挥其潜在能力的课程方式,只有改变课堂的枯燥性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在“材料与工艺”课程中,笔者将教学目标细分为四个课题,每个阶段的目标不一样,循序渐进。最终的目标是将材料与工艺融入设计实践中,正如《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对好设计作品的评价一样。
(一)课题一:认识材料之美
在本课堂的第一阶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材料与加工工艺有基本认识,更主要是对材料语言的认识。因此在这个阶段,以“一套首饰设计”为主题,为了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与材料语言的表达理解。作业要求:一是材料以“纸”为主,并且要求学生有设定的风格,要为后面的作业作品风格定下基调,培养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树立产品形象的设计意识。二是时尚感强。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改变了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各种理论,学生不知所云地听完课最后交个期末作业作为评分的教学形式。课题式教学形式的转变是为了突出学生主导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参与指导的角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能自己找到最佳解决办法,教师只是给予启发,不做判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立体构成”对材料可塑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来研究材料本身的美。美感是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在接触材料时所产生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而材质美是产品造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触感、联想、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如黄金的富丽堂皇、白银的高贵、青铜的凝重、钢材的朴实沉重、铝材的平丽轻快、塑料的温顺柔和、木材的轻巧自然、玻璃的清澈光亮。其次,改变以往“放羊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丰富而真切的实践氛围。形成集体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在“做”中学习并积累经验,以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相结合进行技术教育,便于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及学生间交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各种不同材料、加工工艺的特殊性,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观察、感受不同的材料及工艺,进而形成审美经验,并在亲身实践中产生“形诸于外”的冲动。引导学生艺术地使用材料,追求不同形、色、质材料的和谐与对比,充分显露材料的材质美,借助于材料本身的材质来增加首饰产品的艺术造型效果。学生在设计和制作首饰过程中接触各种材料,掌握材料的性质、形式、结构等,同时熟悉工具设备的运用状况,为后面的材料加工工艺做铺垫。
(二)课题二:形态之美
本课堂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语言来完成所设计形态的能力。以“时尚手工包”为主题,作业要求:具有原创和实用功能,采用2种以上材料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综合材料的创意艺术表现,有两个转变:首先,转变对材料与形态两者关系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论在纯艺术或设计艺术中,材料是强加于它的形象载体。当作品完成,原本有个性的材料如铜、石与纤维等均退居二线,材料在形象中隐退了。在这种情况下,材料是载体,是承载另一形态的载体,而材料的本质个性与特质被另一种强加于它的形象或形态所淹没,材料的真正作用被荒废了,转变为让学生在使用材料过程中让材料从载体走向自我表现。[3]其次,转变旧有观念,解放学生设计表达的思维禁锢,建立新的设计观念。让学生在设计作品过程中不再将材料仅作为载体(虽然有时也需要载体材料),而是将材料的本质特性赤裸裸地推向人们审美感悟的前沿并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导材料走向自我表现的空间。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和自由想象,使各种材料得以新生,再现天生的性格和姿态。
(三)课题三:工艺之美
本课堂第三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发掘材料的工艺之美并运用工艺来体现材质之美的能力。这个阶段是学生既感到新奇又害怕的阶段,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工艺,不同的工艺可以让材料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因此,有两个认识是必须要掌握的:首先,在综合材料的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为木材、金属、石膏、塑料、纤维、玻璃等。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材料质地、表面肌理、固有色彩、材料比重等异质构成的形体与空间关系所形成的特定语境。从而认识到材料和结构是构成艺术作品功能和造型的中介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确定的关系。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结构,其加工的方法各不相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造型特征。[4]其次,产品专业的工艺课程,应加强传统工艺的介入,改变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的窘况。因为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工艺所创造的。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对传统工艺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各地区的传统工艺是刻不容缓的。传统工艺定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美化人民生活、对外贸易、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满足各阶层的多层次需要,从而显现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课题四:艺术化的产品设计
这是课堂的最后一个训练,在发现材料美和材料与形态之间的关系后,运用形式美的法则,采用点、线、面等元素来设计一款坐具。要求坐具设计创意新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现代感并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前面几个课题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材料与工艺的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材料与工艺知识来完成设计作品,很多个性、新颖的坐具创意源源不断地被制作出来。
(五)设计作品展示
笔者认为此环节是本次课堂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的作品展示是以“红毯秀”方式呈现。在完成了前面的课题后,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在展示中停下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思考、总结,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完成的学习过程,学生就可以从作品展示中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自己的收获,自己哪方面的不足,有利于为将来的专业设计打好基础。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材料与工艺”不再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而是培养了自己主动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四、结语专业新目录下来后,笔者积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设计潜质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已初见成效。量化教学方法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准确,将枯燥的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切身体会到真正作为课堂上“主角”的乐趣所在,精彩地完成了该课程。
作者:张军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