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抽取的100例手术室急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65±8.31)岁;12例行胃部切除手术,11例行胆囊手术,10例行阑尾手术,12例行妇产科手术,5例行骨折手术。实验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2.89±8.53)岁,11例行胃部切除手术,10例行胆囊手术,12例行阑尾手术,12例行妇产科手术,5例行骨折手术。所有参与研究的对象均在本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将患有恶性肿瘤、危重症患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在外。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依据不同手术类型的标准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术前访视、医疗器械的准备以及术中人员的配合等内容。实验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具体包括:①在手术进行前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详细了解,了解患者的手术史及遗传病史;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要严格遵循相关程序,从资料库中选出相关研究并对其做系统综述,再选出最佳的、最严谨、最全面的手术室护理方案。②手术前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手术流程、手术方式及手术治疗的优势与潜在的风险,要让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给出客观的回答,遇到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答复的问题,则要谨慎回答,要让患者与其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主动接受治疗。③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水以及术前的清洁护理等,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④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患者有语言、眼神、肢体的接触交流,全称陪同患者,给予患者信心与鼓励,消除患者不安感,用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要询问患者的感受,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与疼痛护理。⑤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出院康复指导,对术后康复给出指导意见,同时向患者家属介绍术后护理注意事项,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与满意程度。焦虑程度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比较[2],分数为0~100分,其中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状态越高。采用本院自制满意调查量表进行调查,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满意率为88.00%(44例),对照组满意率为70.00%(35例),实验组满意程度较对照组好,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后,实验组的焦虑程度为(51.11±3.21)分,对照组为(57.98±4.63)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其主要是指遵循证据对患者进行护理,循证护理因循证医学的影响孕育而生,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明确、审慎、明智地依据最科学的证据,同时结合最丰富、最熟练的临床经验,再参合患者的实际期望而制定成的一个护理计划,此护理计划应该符合患者的需求,同时也有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3]。本研究中,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循证手术室护理,其护理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较对照组高,患者的焦虑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对手术室急诊患者实施后,可以提升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降低患者的焦虑感,值得在手术室急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彭敬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
相关专题:信息隐藏技术课程设计 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