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正相关性显著。创业意愿因子和创业能力因子相关系数为0.249,相关系数Sig.为0.000小于0.01。相关系数用“**”标记,也表明在当前水平下,创业意愿因子和创业能力因子相关性是高度显著的,假设成立。
创业者能力的强弱是影响创业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显著相关就很好地证明了这点。提升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水平,必须要提升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实际动手做事的能力,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创业意愿和创业知识储备的相关性微弱。创业意愿因子和创业知识储备因子相关系数为0.010,相关系数Sig.为0.866。表明创业意愿因子和创业知识储备因子的相关性微弱或不相关,假设不成立。此点结论颇为微妙,一般认为,“高知识储备”等价“高智商”、“高能力”、和“高水平”,但是在国内创业活动的实践中,则表明“高知识储备”不等价高风险、高创新的创业活动。往往是知识水平不高的人却拥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和较多的投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之中。而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或许更愿意考研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到政府机关等较为稳定的机构工作。
启示:内力外力双向合作
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主要体现在:
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应尽快转变就业观念,从过去的被动性就业教育转变为开拓性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变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被动局面。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很多人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
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我们自己首先要打破那些认为 “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等工作才是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努力去实践创业活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坚定创业意识和创业理想。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的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在校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
提升创业能力以促进创业活动良性向前。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将创业知识储备转化创业能力
知识如果不能转化现实的生产力,是很可惜的。首先,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培养出的高知识人才不能从事高绩效、高价值的事业,则是浪费了现有昂贵的教育资源;其次,高知识群体不能发挥应有的才能,则是浪费了现有的人力资源;再者,高知识群体安于现状,不能给后来者起模范作用,那么将来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将失去后劲,显得苍白无力。
高等教育本身要进行应有的变革,并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用知识丰富头脑,更重要的是用知识武装双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大学生要自强不息,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当今大学生要将先进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好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自觉运用理论,以实践创新理论,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