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的母公司台湾顶新集团在台湾经营食用油,由魏德和在上个世纪中期创立。在魏德和谢世后,他的四个儿子子承父业。但父亲去世后留下了巨额的债务,为将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挣钱还债,在两岸刚刚解禁时,魏氏四兄弟便将目光投向了大陆市场。
但是,当1988年魏氏兄弟携顶新食用油以及“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的广告词进入大陆市场时,市场反响并不好。由于顶新食用油定位高端,而当时的大陆百姓收入普遍不高,大部分人都消费不起这“有面子”的食用油。这直接导致1.5亿元新台币全部亏光后不得不打道回府。
通过方便面嗅到商机,创立康师傅品牌
在回程的火车上,魏氏兄弟由于不习惯火车上的推车食品,自带了两箱台湾方便面。始料未及的是,这些方便食品引发了身边大陆乘客的极大兴趣,大陆的乘客认为这种食品十分方便,而且好吃。魏氏兄弟几经赠送,这两箱方便面居然很快被分食一空。这个细节让魏氏兄弟再次嗅到了商机。通过市场调研,魏氏兄弟发现大陆市场的方便面产品尚十分稀缺,那种几毛钱一袋的便宜方便面普遍只有一包混合了盐和香精的调料,可谓粗制滥造。这让魏氏兄弟决定重振旗鼓,开发一种口味丰富,价格比几毛钱一袋的方便面略贵,但普通大众都可以承受的方便面产品。
顶新集团通过几万次口味测试后,发现大陆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较偏爱牛肉。于是,魏氏兄弟决定把研发的“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这种产品的面饼与上面提到的便宜方便面并无太大区别,但有三包调料,一包由盐、味精、胡椒混合而成;一包为红烧牛肉味辣酱、一包为压缩蔬菜牛肉包。而且包装精美,有袋装和桶装区分,其中桶装方便面让人们在火车、汽车上食用起来特别方便。魏氏兄弟还给这个产品取了一个亲民的名字,叫“康师傅”。顶新集团将电视广告做得十分精美—演员把开水冲进方便面桶,桶内除了弹滑的面条,还有大块大块的牛肉、辣椒与浓汤,看上去就十分可口,虽然这大块的牛肉与浓稠的汤汁在实物中并不存在,但就是这种打擦边球似的营销手段,让康师傅这一品牌瞬间就被大家记住,并且一炮而红。消息显示,在康师傅方便面最鼎盛的时期,顶新公司门口甚至一度出现批发商排长队、一麻袋一麻袋订货的壮观场面。
定位精准,后续投资屡战屡胜
魏氏兄弟在初次尝到大陆市场的甜头之后,却并不满足于方便面这一单线产品的销售盛况,而是在市场推出了“茶饮料”产品。康师傅最先推出的是柠檬茶和菊花茶,随后两年又相继推出了冰红茶、绿茶和乌龙茶。消息显示,在大陆最先推出茶饮料的是同样来自台湾的食品巨头统一集团,但统一集团明显无法一个人吃掉整个大陆市场,于是,康师傅紧随其后,也推出了类似的茶饮料,很成功地细分了市场。而且,由于康师傅注重销售渠道的建立,康师傅这个中国大陆茶饮料市场的“老二”,甚至一度成长为“老大”。此外,顶新集团在1996年收购了德克士,并很快将其经营为规模仅次于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美式快餐店。这无疑也是看中了肯德基和麦当劳无法吞下整个中国大陆市场这一巨大商机。
重视渠道,更重视品牌化
康师傅当年在大陆壮大,靠的是引入了大陆市场没有的方便面产品。但对比全球以及台湾本地的食品企业,他的实力并不算特别强大。特别是在方便面以外的区域,茶饮料有统一这个经验丰富的对手,炸鸡快餐有肯德基、麦当劳这两家食品巨头,康师傅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让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持续认可这一品牌,并不容易。康师傅是如何得以生存,让品牌认知度持续高位的呢?
康师傅在这方面的制胜绝招,除了让产品质量不输于各巨头以外,深入挖掘整个销售渠道的价值,也是其一大法宝。
消息显示,康师傅的市场分为两种类型,即城区市场和外埠市场。除了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划分外,在一个城区市场也要按零售点分布情况划分片区经营,在每一片区选取经销商服务零售点,配备公司业务人员协助经销商的工作,这加强了终端工作的深入化和细致化。在外埠市场,由于历史原因,不是简单地以行政区域划分市场,而是以商圈的概念来规划。派人员加强终端维护和推销工作,依据零售点普查的资料对零售点进行分级管理,设定相应的拜访频率。
记者曾因采访多次深入中国一些乡镇,在农村地区的私人杂货店内,记者很少能看见统一的饮料和方便面,几乎都是康师傅的天下。另外在一些火车线路的餐车上,也近乎是康师傅的天下。同样地,德克士在许多二三线城市,以及不太当道的新兴商圈,入驻的速度也比肯德基、麦当劳快。以四川省二线城市德阳市为例,虽然近几年肯德基和麦当劳已先后入驻开店,但早在10年前,德克士便已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在一二线城市,康师傅在广告和品牌推广上,也与统一不相上下;在传统的商圈,除了肯德基与麦当劳,也同样有德克士的身影存在,德克士在广告推广上并不输于美国两大快餐巨头。顶新集团正是通过这种更加积极、更加努力的耕耘方式,让自己的品牌在面临强敌时丝毫不逊于他们,在某些区域,其品牌价值甚至反超。顶新集团很明白,在面临强敌时,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它、看见它,品牌价值才能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