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从教材编订、课堂形式、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在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过程中,与改革的宗旨目标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历史学科教学改革道路任重道远。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改革
历史是对过去的事件和行动的记录,更是对过去人类文明活动精华的积淀,学习历史知识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把握,构架学生文化体系,与当下提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三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加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辅助语文教学,有力促进其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使得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一是教学体系得以完善。按照现有学制,三年初中教学均编制历史学科课程。课程内容横向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政治政权、科技发展、中西交流等,纵向设置从史前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国家政权更替、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等,覆盖了历史学基础知识各个点。二是与素质教育契合,改革教学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当前中国对教育界提出的整体要求,历史课程与构建初中生完备知识结构相契合。三是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历史学科向来不是升入考试的主科,在以升学率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时期,历史学科课程编排为主科让路现象屡见不鲜。同时,部分农村学校无专业教师,用其他学科教师顶替,上自习为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历史学科课程安排更为合理,历史学的热度有所增加。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学科学习社会氛围问题
一是从升学角度。在重庆市初中毕业生计入中考成绩仅有50分,部分学生重点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上的狠抓狠补,削弱对历史等副科的重视。同时,高考改革刚推进,普遍停留在分文、理科阶段,部分同学打定深入高中学理科,对历史学科从根本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兴趣角度。初中生毕业普遍在14岁左右,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对过去的事物不太感兴趣,从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叛逆心里全面爆发,对需要牢记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呈现反叛心理。
(二)课程改革的问题
按照专题形式编订历史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将知识点集中起来让学生学习,符合历史学研究的规律。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历史跨度太长,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缺乏串联各个时期重要内容的能力,专题知识学习了,历史了解的少了。二是后续学校教育重视性不够。目前,初中、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大学及其职业技术院校基本上就历史学专业才开设历史课程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历史教育还存在空白,基本上未开设历史课程,对历史学习与否并无要求。(三)教育理念问题科学类学科已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的基本教学模式,如物理、化学、生物都在实验室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教与学的程序。人文类学科教育基本以灌输为主,以教师讲、学生记为基本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缺激情,学生学的枯燥。
(四)队伍建设问题
一是历史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尤其是农村中学,面向社会招聘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学校花费多年培养的优秀教师资源,纷纷让条件更加优遇的城区学校挖走,留给农村中学资源不够。二是缺乏研究主动性。目前,多数教师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最好追求,对历史学教学研究的缺乏主动性,经验主义指导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培养深造平台不够。历史学科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网络继续教育监管效果未全面体现,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
二、几点对策思考
(一)抓课程改革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优化各个教学历史课程的编排。一是政策层面。将历史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社会整体氛围。深化中、高考制度改革,加强人文类学科比例。二是宣传层面。健全历史学教育、研究平台,从一线培养一批名师、培育一批精品课堂。三是课程设置方面。转变重主科、轻副科现状,结合学生生理特点编排课程。
(二)抓课堂改革
一是创新历史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二是改变单一传授教学模式,培养互动课堂,鼓励学生自学历史、讲历史,开展历史知识讨论课,培养自学能力、打开思维界限、提高学习兴趣。三是主动倾听学生意见、学会利用学生语言讲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氛围,针对性的开展历史课堂改革。
(三)抓队伍建设
教师是贯彻执行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抓教学首要抓教师。一是注重培养教育。加强农村教师培养教育,加大选送培训力度,力促城乡教育资源平衡。二是注重教师研究能力开发。优化考核管理制度,改革教师职务晋升条件,加大教师研究成果比重,鼓励教师深入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三是加大教学保障投入,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本文是笔者个人观点,笔者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视角,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的小结和思考。
作者:何英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校